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孩子的耐挫精神与家长的真诚意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02

    “老师,我怎样才能不用学习就能考个好成绩?”

    “老师,作文好难写。”

    “这个题太难做了---”

    这是一个孩子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你的回答将是什么?

    做了N多份家教后,我在想:“果真,他们都需要有家教老师在他们该好好自己设计自己生活的时间里讲课吗?”

    很多孩子不是智力差,也不是不努力,但是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至少在他们的父母看来是这样),于是,家长便给孩子请家教、上学习班、买补品……,但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先要说孩子的原因,我觉得他们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耐挫折精神。苦难是一种财富。但是现在,家长的想法是一定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他们认为只要有好环境,孩子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孩子未必完全体谅得到。于是,父母不解:“你这孩子,我们这么辛苦的工作。你却……”。其实,在大城市,如北京,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环境是比较不错的。从出生到上学,又有什么挫折而言?久之,当孩子面对一点小挫折时,他便很难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记得当球王贝利当了父亲后,有人恭喜他在自己的事业上有了继承人——未来的新球王。而贝利则冷静地说,他的儿子也许不会再有他的辉煌。因为他的儿子不再在贫民窟长大。正是这样,成功的获得有泪水,有痛苦,忧患时存,努力时存。一个著名的实验曾经这样描述:一只青蛙在沸水里,拼命地挣扎:而在冷水里,它便悠哉悠哉地游泳,实验员慢慢地加热,而青蛙却丝毫不觉,直到已是满锅沸水时,青蛙才想起逃跑。但为时已晚。

    也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如果没有耐挫折的精神,没有苦难意识,是不能做出任何大事业来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但事实上,汗水的付出有时未必与成果相应,这里还会涉及到心理素质及方法问题。这都加大了成功的难度。没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时,无疑首先会在心理方面受挫。这一方面的训练,日本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思考。据报载:日本有的幼儿园在冬天里,让孩子仅穿一件小短裤,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步,这种类似生存实验式的活动日本学校里每年都有。最近,在《南方都市报》(7月23日)报道说:“天河区团委与文明办举办了“天河区青少年‘两思’教育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活动,旨在让孩子体会农村生活,同时思考“富从何来,富后何去”的问题。姑且不谈这个活动的效果,仅这种先见之明,便令人赞叹。 据《北京青年报》(4月9日)报道:“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在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群中,15岁至34岁和60岁以上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其主要原因,无外乎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与家长关系不好等方面。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对待一些突发 或超出常规的问题。同时,社会,家长,老师的原因也不可忽视。如曾被《羊城晚报》报道的李恒事件。广东初二学生李恒,`是个品学兼优的 学生。因老师怀疑他偷钱包,而且其班主任在其父未赶到之前,将情况向全班宣布,因而导致李恒的自杀。

    家庭关系紧张,两代人之间关系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一到放暑假,高校的家教中心便出现了这样的家教:小学(初中),男(女),*年级,需老师陪写作业,陪玩。会做饭,包吃包住,***元/月。父母如果只养孩子而抛掉教育的责任,那么他们是否还有权责备孩子“不长进”呢?

    下面一组数据,调查的是济南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和历城区7所小学4—6年级的1000多学生家长。虽然不具有典型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据报道:“调查显示,作为孩子监护人的父母,每星期和孩子在一起聊天、游玩的时间有12小时以上的仅占22·85%,4~8小时的占43·7%,1~2小时的占29·92%。而在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里,48·29%的孩子只能独自在家,35·22%的孩子和老人在一起,10·84%的孩子到同学家,7·3%的孩子到小饭店,2·12%的孩子和保姆在一起。”

    由此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放学后见不到父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而此时的家长“缺席”,责任谁之过?家长与孩子,惟有真情互动,才能真正地处理好问题,让孩子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