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为“高中生出国利大还是弊大”的首场辩论结束后,反方武汉大学的三辩说:“虽然我们辩论的立场是弊大于利,但我个人认为高中生出国是一个潮流。”
辩论中提到,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而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二者相加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现场一位带着女儿来看比赛的观众也说:“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
然而,本场辩论点评嘉宾,曾经执教于国内,又在国外教书的黄全愈却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并不一定是最佳组合,最佳的组合应该是打牢“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创造力的结合。黄全愈说,出国留学的利弊关键不在于哪个年龄段,不在于什么学历,而在于我们是不是培育了孩子的创造性、独立能力。
中国的中学生每年能够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各种奖项,但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却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美国的初等教育总被批评得“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最多的。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领先却在终点落后了?这是黄全愈这几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黄全愈认为,中国孩子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不足,而问题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阶段。黄说,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二是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总以为只有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而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适当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黄全愈的独子5岁时就到了美国,小学初中时把同龄人远远甩在后面,但上了高中后,虽然还是优秀生,但和美国同学中的佼佼者相比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在对儿子和美国孩子进行了一番观察比较后,黄发现,儿子在能力上弱于美国的孩子,而这要归因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太早地把各种结果先告诉他。
黄全愈这两年回国比较多,也经常到中小学和老师、同学接触,感觉大家都普遍认识到了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知道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推行素质教育。黄说,但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家长、老师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育创造力,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创造力的培养。其实创造力不完全等同于智力,智力虽然有先天因子,但主要是后天的开发和锻炼;而创造力包含了很多非智力因素,像人的个性和独立性。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强,而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很高。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开发智力越好,结果可能造成孩子越容易和老师的思维方式趋同。
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但黄全愈却认为启发式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让孩子来接受老师给予的惟一标准答案,不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切身感受并比较了中西教育的差别后,黄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而培养创造力需要允许多样的思维方式、多样的答案,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切不能让孩子变得整齐划一。这又要求我们改变我们对人的评价体系,改变我们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