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炒作,炒作,小心毁了少年作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18

  “新概念”催生了一批“少年作家”,却也让部分少年迷失了方向。目前,第一、第二届“新概念”获奖的陈佳勇、刘嘉俊、蔺瑶等大部分学生都准备去大学报到,在文学上出类拔萃的韩寒却被大学拒之门外。

  韩寒不为大学接受,因为他太偏科。17岁的他,曾获第一、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长篇小说《三重门》已重印七八次,总印数达到22万册;新作《零下一度》十分抢手,首印8万册已被书商一抢而空。可他其他功课都“红灯”高挂,不得已,去年留级一年;今年4月,正式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

  昨天,韩寒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谈举止中看不出任何遗憾,但记者还是能感觉得出韩寒对大学的向往,只是这种憧憬,在韩寒那里被解释为———“我要去大学,而非上大学”。一字之差,包含着少一份约束,多一份自由。

  去大学的梦想能否被高校接受?记者分别采访了复旦、北大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尚君教授说:“以韩寒目前的情况,复旦大学不大可能录取他。”他说,社会、高校对于非常特殊、拔尖的学生要提供特殊的、优先录取的渠道,但在录取之前,学生的特殊能力必须经过专家小组的鉴定和考核。“韩寒目前对社会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层次的差别,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多积累知识。”北大招生办一老师也表示,北大要接受韩寒难度很大。

  “新概念”变了味

  “新概念作文竞赛”举办的初衷是为了提倡创新和想像。可是“新概念”最终和功利相联,当人们发现靠写作文也能上大学时,“新概念”变了味。

  望子成龙的家长、憧憬大学的学子,纷纷想到要钻研“萌股文”———摸熟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套路和模式。有了这样一种需求,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新概念作文培训班”、“如何在新概念作文竞赛中获奖的讲座”、“新概念辅导丛书”,纷至沓来。

  这,离“新概念”的初衷,走远了,是新概念的无奈,却是市场的必然。《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萌股文’并非绝对不能训练”。他说,上这类培训班孩子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但最终最好的、被“新概念”看中的文章,还是必须有想像力、创造力的文章。只是,“功利的东西不可避免,包括《萌芽》,也在借助一些功利的东西,通过大学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当然,同时也为大学发现一些好的人才,让有文学天分的人迈进大学校门,做到‘三赢’”。

  “三赢”啊,如此功利的“萌股文”,能挖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吗?记者对此心中打满问号。

  催生,鼓了腰包少了责任

  “80年代生的人,注定要在21世纪初捣乱。”以韩寒为代表的这批“少年作家”是“新概念”催熟的一代。“新概念”催生一代“少年作家”的同时,也催鼓了出版商的腰包。当出版商拼命对“少年作家”进行催生时,他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钱包,而没有想到对这些孩子的责任。

  韩寒的《三重门》重印七八次,总册数达到22万册,《零下一度》首印8万册已被书商一抢而空。随之而来的是,来来回回地签名售书,虽然,这是他最最深恶痛绝的事,相关主办单位总能让韩寒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自己的意愿……虽然“少年作家”已经被催生了,但在成人的世界中,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甚至连怎样利用商业环境来保护自己都还没学会,才能一旦被榨干,要再凭空滋生,又谈何容易?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多积累知识,拔苗助长,对“少年作家”的成长反而不利。

  专家点评:自然花莫当插花

  对新概念催生的少年作家,年长的学者表示很令人担忧。著名社会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顾晓鸣说:“不要把自然的花变成塑料花,现在最危险的是将正处于生长期的花变成插花。”

  顾晓鸣指出,现代文学从白话文到“网话文”,不仅仅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学已处于商业环境之中、市场炒作的结果。上海文学处在更加厉害的商业环境之中,这使得落入其中的文学会更加身不由主。

  商业是一把不可避免的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社会可以更加容易地发现有才华的作家,并加以放大,挖一个韩寒、卫慧,大家赚钱,这样一来更使得“少年作家”快速商业化。另一方面,成人的作家会很好地利用商业环境,保护自己、发展自己,而“少年作家”相对幼稚,心态一旦搞坏,同时为了生存状态,艺术才华可能萎缩。

  在中国目前文学出版氛围、商业环境还没有理顺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畸形的“少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