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职研修班涨潮 批量硕士是否值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27

  一位30岁出头的女人,在某公司任部门经理,收入颇丰,家中老公、孩子都与她感情很好。但这位女士终日惶惶不安,后终于选定一家名校高喊要读在职研究生,于是每个周末让老公孩子留守家中,自己疯狂上学。据说,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见面的流行语是:“你学什么呢?”

  要“地方粮票”还是要“全国粮票”

  据了解,在职人员读研究生一般能得到两种结果,一种是读完所有课程(18门左右),参加并通过全国统一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后,可申请硕士学位。这种国家承认的学历被称为“全国粮票”。另一种是通过校内课程考试后获得结业证书,一些单位或某一系统承认其学历,被人称为“地方粮票”。不论读哪一种,学生都要花上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学费一至两万不等,每门课程考试和论文阶段还需要一些费用。上课时间多在双休日,每班60人是常见的,班中学友从20多岁至50岁都有。

  重回课堂图什么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在职人员重回校园的目的和心态迥异,大概可归为几类。

  迫于压力要镀金型。梅女士在一家公司做到中层,作为骨干力量的她本该高枕无忧。但梅女士告诉记者,公司这一两年招进几批年轻人,综合素质不错,虽然在工作中与自己相比还显得“嫩些”,梅女士却越来越感到不安,尤其自己原来学的是文科,现在的工作既要求较高的管理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所以梅女士说必须再拿一个学历,否则位子恐怕不稳。眼看下月就要开课了,想起自己可爱的儿子,梅女士说只能委屈他两年了。

  获取资源型。赵先生是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在某高校读在职研修班已经读了一年半。专业与新闻没什么关系。但感兴趣这一点是他做决定的重要原因。赵先生认为边工作边读书有很多优势,工作能与社会保持紧密接触,新的机会来了可以随时抓住。而在学校的同学和老师都是对未来极有帮助价值的资源。但赵先生也表示,在职研修班的某些课程不够新,学校提供的有关服务也不能令人满意。

  不要文凭型。纪先生在某猎头公司任要职,他在某高校读与心理结合的人力资源专业。纪先生明确告诉记者,读书的目的不为文凭,而是实际工作中需要提高。只要自己在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有所提高就够了。公司要做的事很多,他不打算再申请学位。

  矛盾型。崔小姐告诉记者,她从1996年就打算读在职研究生班,今年还在两处报了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崔小姐说自己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社会上拿学历、提高能力的趋势迫使自己不能免“俗”,另一方面自己的兴趣是读书,从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再说一些新的专业,如网络方面,在职研修班的教学质量如何不好把握,因而,崔小姐说,每年的这时自己都在犹豫,而每次都是兴趣占了上风。

  专家指出:教学质量不过关将受到市场的惩罚

  记者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谈及在职人员读研热时,曾教授分析了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对人才任职资格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无论在技术岗位,还是中高级管理层,都有将学历由专科、本科向硕士、博士提高的趋势,因而为了加强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在职人员将学历往高处走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几年前在本科阶段学到的东西很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所以再回学校,补充、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是解决很多人实际需求的一条途径。

  再有,部分人面临专业调整的问题。也就是说,本科时所学专业经过几年变成冷门,或实际工作中的专业与本科阶段的专业方向有所偏离,这部分人必须及时调整专业,以适应重新就业的要求。

  此外,虽然目前受教育的直接成本在上升(比如学费的提高),但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在下降,即多种办学途径使高等教育的门槛放低了,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教育。

  但同时曾教授指出,正是因为以往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水平较高,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所以“读研热”才会出现,因而办学方、组织者才更应在管理上下功夫,把好质量关。与国家统一的研究生考试较低的录取比例相比,在职研修班不需考试完全敞开大门的招生方式是否可取;较低的学费使价格不成为令人担忧的因素;每班几十人、甚至近百人的教学质量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有关人士认真思考。

  曾老师强调,学位的提高只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一个内容,其他方式,比如在本科教育中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知识结构等,也可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硕士这个层面的教育是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批量”产出的硕士的质量就令人担忧,结果造成教育市场的萎缩,甚至受到市场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