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学科之间教材的内容交叉、重复,耗费学生时间,造成了节 奏快、负担重、压力大,是一 种“剥夺性”的教育。因此,减少门类,放慢节 奏是改革的首要问题。对现有课程的重复问题,大家举了很多例子,例如节 约用水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自然课、社会课中都有。
与会人员一
致认为,目前,我们存在着“素质教育科目化”的误区,试图用思想品德课、劳动课等科目来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劳动品质,这是不可行的。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苍白而无力,只让学生掌握了一
些名词概念,至于是否变成了学生的行动,情况不容乐观。专家们认为,对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学一
门学问,而是要培养一
种行为。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良好的行为是在生活中养成的,是社会化交往中产生的,而不是课堂上就能解决的。会议一
致认为,对课程设置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学生的真正需要设置课程。
专家和代表们就什么样的课程能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人提出新的课程应体现综合性、实践化和个性化,建议设置三
级课程:即国家级课程、地区级课程、学校级课程。国家不再搞“课程表”,而只给比例。大家认为,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课程内容是最差的,因此,新的课程要通过结构特点注意考虑更多的自主权。
专家和代表还认为,课程门类要减少就要向综合化发展,提出了单列设置综合主题实践课的建议。综合课由国家给课时,给法定的地位,主题则从地方来。其特点是综合式、主题式、活动式、开放式。打破教学时空的封闭、教材的封闭,留有“入口”和“出口”。大家认为,综合可以解决学科之间的割裂,但不是各门科目的相加,不是搞拼盘。应广义地理解“综合”,打破“学科中心”,建立“主题中心”,为解决某一问题去有机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学习资源。选题可以灵活,内容浅一点,新一点,广一点。学习方式注重实践,培养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学习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人格充分发展,基础得以巩固。
有专家提出,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体制、课程、教材的制约,所以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必须落实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一定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问题,否则就算减少了课目,减轻了负担,也还会出现奇奇怪怪的东西。新的课程不仅仅是减轻负担,更是提高品位。要尽量少打扰孩子,使课程有利于个体学习、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使小学课程真正走向多维的、开放的、彩色的、立体的空间中去。
有专家提出,课程改革还要有九年一贯的考虑,纵向看不再重复。尤其要注意课程标准的定位问题。基础教育是干什么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东西,不是提供筛选;九 年义务教育的价值是普及性、基础性,即每个学生有一 个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基础是多样化的基础,必须放弃培养专门人才的体系。现在很多课程的内容太“经典”,是在培养精英。新的课程应是最基本的,只提供人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深度降低,广度增加,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现在很多内容脱离了儿童最基本的认知规律。因此,新的教材一 定要从研究儿童出发,真正了解儿童的需要是什么。
专家们还谈到,课程改革将涉及到整个文化结构的变化,还包括教师观念、师生关系、学生基本权利和地位的保障等,是一 个系统性工程。朱穆菊同志指出,课程改革的历史责任很大,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家长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下一 步全国将设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基教司将重点对实验区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主要是给“温度”,“孵化”还要靠各地区。教育部要先提标准,再编写指南,对课的比例进行确定,各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操作策略,而不是给模式。教材要多样化,要使学生达到标准。
大家还谈到,改革课程首先要解决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问题,还就不同课程的价值观、小班化、师资等配套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一 致认为,新的课程对师资的需求是:通才型,具有综合化素质的师资结构。这将必然带来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