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悲哀还在于大量无用的内容的介入。比如语法,如果浅显地了解一 点,从一 个方面认识汉语的特点未尝不可。但现在的语文课本,从初一 开始到高中,语法的内容一 直紧密陪伴,精细到无法忍受。这些知识的最治人之处是细微抽象,最恼人之处是考试要考,最气人之处是全无用处——无论你想当一般人还是想当作家。
语文的悲哀还在于考试。标准化考试的偏、怪、答案的唯一 性的毛病不去说,单说考试的内容,不是考能力而是考记忆——字你要背,尽管汉字浩如烟海,尽管形形色色的字典在手,但你仍要记住,因为卷子里有根据注音写汉字的内容,一 份高中语文试卷里有这样的题:赐之 zhì()肩,语出《鸿门宴》,这个“彘”字现代人已不用,可以说已成为死字,但死字也要把它考活。——词语你要背,考试要考。不仅一 个词要考,连一 个词中的一 个字也要考,“偃旗息鼓”这个词你理解了不行,你除了要按教科书上提供的答案一 字不差地背过外,你还要能单独地解释“偃”,知道是“放倒”的意思,至于你理解不理解会不会运用是次要的。怨不得学生常出现这样的造句:“老师让我用××造句这并不困难。”——课文你要背,要背得精确,因为考试往往给出四 个选项,让你选择与原文一 致或不一 致的一 项或几项,而那不一 致处往往就是在不起眼的地方多一 个字或减一 个字或改一 个标点。——文学常识你要背,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字、号、原名、笔名、称号、作品中人物……前几年某地中考的一 道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 ___,一 学生填汤乐普(青岛海牛足球队队员)夫妇,一 时传为笑谈,但笑过之后应思考,我们究竟有什么必要让学生背诵这些。
什么样的考试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考试的悲哀决定了教学的悲哀,就是背,至多分分段,归纳一 下参考书上已归纳好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什么的。语文应是极难教授的一 门学科,而现在成了最简单可操作的,语文是从根本上被扭曲了。语文应是某种语言应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怎能一 个“背”字了得!
语文的悲哀还表现在作文上。去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某地考生 20%写成了父母双亡,这种不写自己真情实感,为了一 个主题去编造的现象是十 几年的语文教学“培养”的结果。从小学起就是那么几个高度雷同的题目高度雷同的事件,或《我的老师》或《一 件小事》,或雨中送伞或车上让座。如果以《改变》为题目作文,必出现一 高度雷同的结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写议论文就是那个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程式,论据就是张海迪爱因斯坦什么的,而且你不用发愁了,有人已把论据编成了书,“勤奋”一 类、“持之以恒”一 类、“虚人使人进步”一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还怎么能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彻底背离了作文的根本,从头到尾都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的八股文章 。
现代史上,陈独秀、鲁迅、沈尹默、周作人、钱玄同、朱自清等人都在中学甚至小学任过教,想必大都是教国语的,我想像不出他们教学的情形,但肯定与现在的语文教学有天壤之别。他们肯定不能胜任今天的语文课,如果让他们教,必然“误人子弟”。但同时我也想,让现在的语文老师退回到从前去教,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