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学生作文写不好老师应负啥责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2

近年来,作文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越来越普遍。作文为什么会成学生“永久的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劲。孰不知大多数学生学了这许多年语文,本应当人人成为作文能手。正是由于老师自以为是的指导,才使学生的作文能力被压抑。以至于用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母语写作,竟成了痛苦的煎熬。学生作文写不好,老师应负什么责?

我们有理由要求语文老师的写作水平当然应当高于学生。但是, 大多数语文老师只管给学生布置这样那样的作文题,自己长期不动笔写作。许多老师教语文多年,自己从没写过一篇“下水作文”。如果拿到和学生同样的文章同场考试,在较短的时间里,自己也未必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自己写不出,却对学生的作文指手画脚,这怎么能知道作文的甘苦?怎么能总结作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自身的缺陷,使 语文教师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包打天下”。语文教师不用钻研文学理论,不用饱读诗书,不用了解文学动态,不用知道科技的发展,照样我行我素地教那几篇课文。比如中考作文《我的渴望》,学生写自己的渴望是“设计出自己的民族软件”,打破“微软”公司的一统地位,并列举出自己的设想。老师根本不知道软件是怎么一回事,看得一头雾水,这篇很有激情和气势的文章自然也得不到高分了。

学生在受到委屈的时候,会写一些发泄的文字。语言上难免过激。老师便常常如临大敌。视为主题有问题。这是因为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痛苦,嫉妒,委屈等负性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是有害的,但只有在作文中,常常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契机。这是作文的特殊性决定的。作文的特殊心理现象有很多,老师不了解,不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必然打击学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作文信心。

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念一篇他认为好的作文,学生一定会群起而效仿之。可见老师的欣赏趣味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老师如果欣赏趣味单一,必然带来学生的趋同心理。学生会不顾自己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字习惯不同,个性心理不同,男女性别不同,去迎合老师的喜好。而老师喜欢的标准是所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文字,这作为一般应考作文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老师对所谓主题、结构、语言的不恰当的界定和评判,常常会排斥和打击那些有个性的作文。语言朴实的叫“不优美”,语言俏皮的叫“不规范”,主题“拎”得不高的叫“不积极”,主题拎得太高叫“不扣题”, 抒情多了一些的叫“不充实”,抒情少了一些的叫“不 鲜明”,感兴趣的内容写多了的叫详略“不得当”,兴致所至无暇顾及结构的叫“没条理”。总之,老师总是有许多既定的“死条条”来套大活人。学生写起作文来总要顾及老师的趣味,当然举笔维艰。

随便翻翻初中课本上的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1、要说明事物的特点。2、要有一定的说明顺序。3、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每一条都是不得要领,只要求作文的结果,不重视作文的过程。老师面对这样的指导,也觉得不够,好心肠地再上一节所谓作文指导课。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选哪些材料,分几个段落。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这种过分指导常常好心不得好报,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活力和创造性。

作文命题过分强调练笔性,什么“美丽的校园”,“我的房间”,“我”的鸡猫狗兔。国外小学生都可以做尽管幼稚然而阔大的作文,内容涉及文化史,文学史,社会,科学等等,而我们的中学生仍然在写那些写也写不完的鸡零狗碎。怎么会有作文的热情?看看那些“优秀作文选”吧,已经形成了一种既不是散文,又不是小说,又不是论文的,特殊的,出了校门就不流行的,一辈子也用不着的“作文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令考生和老师大跌眼镜 。那些充满想象的科幻小说和散文占尽风光,而写惯了“作文体”的捉襟见拙。我们平时的命题常常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在一些毫无趣味的题目上磨来磨去,还美其名曰“打基础”。戕害了学生的智慧。

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关心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匮乏。曾到过一些学生的家,书架上除了作文选再找不出几本象样的课外阅读的书籍。这样的阅读量和阅读层次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那简直是天方夜谈。凡作文素质好的人无一不是有大量的、广泛的、有品位的阅读做基础。老师常常担心课外阅读的介绍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而且与考试内容无直接的关联。但是用几分钟时间向学生推荐和介绍课外阅读,那还是不难办到的吧,何况学生的确需要有阅读经验的人来指导。

老师对学生作文冰冷的评价和苛刻的要求,使学生的作文信心大受打击。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老师会那么吝啬作文的给分,那么吝啬肯定和赞赏的话语。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绝对需要激情和投入的。无法想象一个带着厌烦和畏惧心理的学生会写出有感染力的作文。学生作文的特点是靠感性和热情一挥而就,老师应当善于发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这种情绪。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对一些细微末节的失误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要带着一篇作文只要一点做得成功就是成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不恰当的评价其实比不做评价更加糟糕。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交流做得太少太少,许多好的文章由于客观的物质的原因只在一个班一个年级做小范围的交流。学生的挫折例子太多,成功道路太少。我知道这方面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太微薄了。但是哪怕只做一点,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我亲眼见到不少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而使学生的作文从此步入坦途的例子。实在是应该好好为学生的作文交流和推介做一点具体有效的实事。我正在考虑。

K12五十人教育论坛讨论:

爪哇:

好文章,拍案叫绝!凭我个人从各种新闻渠道获得的片面消息,整天想发牢骚,但是这种牢骚发出去肯定是要挨拳头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挨就挨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对于不在少数的那些“老师”来说,什么为人师表,简直就是道貌岸然。光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顶个屁用,方法不对头,水平不到家,就是烧成灰也只能撒到田里当肥料。我看许多老师是在混饭吃(虽然也无可厚非),自己光说不练,还要挖苦甚至打骂学生,什么玩艺儿。花骨朵都遭塌在你们这些蜡烛手里了。

两年前的一件事,记忆犹深,永生难忘。我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与我一样,把它当作永久的“国耻”!事情是这样的:据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对一所非常有声望的重点小学的测试(在此不便点名),让所有老师都参加小学升学考试,结果数学没有一个得满分的,甚至还有不及格的;语文呢,很少有老师得高分的,许多老师的作文连句子都写得不通顺。同志们,想想吧,我们为人师表的敬爱的老师,居然是这种水平!天天骂这骂那,说什么传授知识,你自己不觉得心虚吗?

过介初:是该从教师自身找找原因

作文为什么是“永久的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自身的缺陷是一个推卸不了的责任。据说有关部门已经将今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一些佳作汇编成了书,这些文章让大学的教授都自叹不如,但这些文章毕竟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我想,字词句章,谋篇布局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初中在就掌握了,高中主要是拓宽加深,这里就遇到一个十分要紧的事情——学生写文章必须要有激情,他没有情感,没有想表达的的东西,怎样能写?不妨我们的教师试一试!

好在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弊端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已经在着手进行改革,相信不久会有比较大的改观。这里特别要提醒一下我们的老师,要主动地参与和实践,不负教师这个崇高的称号。

criticalm:教师为什么不能胜任作文教学

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当然有责任,但教师又为什么不能胜任作文教学呢?如果教师本身就受到很多束缚,没有发挥的可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就累得够呛,他(她)也不太可能放手让学生发挥。我想这和整个教学目标的指定与执行的方式有关,如果教师在第一线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话,就永远不会摆脱被动的地位,学生被压抑的状况也就很难改变。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大问题。无论“xx教育”多么好,如果教师又只是在执行另一种程序的话,那将不会给课堂带去实质性的改变。

尚爱兰:老师只需要一句话:不命题,随便写吧。

就是这一句话,我的一个学生一星期写出了五万字的科幻小说。其他学生居然都可以写小说——所有的学生。 还有一个小孩九岁开始写长篇小说——我完全相信她两年之类能写成。 老师没本事指导,就趁早别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