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语文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26

语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培养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特别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培养全面发展的开放型竞争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从事之一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 ,更应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在“扶持”和“放手”上多研究,多探索。那种死啃书本、坚守阵地的做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

近年来,笔者试图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入手,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作了一点尝试,即让学生走上讲台,也当一回老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以下好处:

一、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更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受控制,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一句空话。而由学生自己上课,既消除了教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多向交流,又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就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双方无拘无束,密切配合,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培养参与竞争、共同合作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

现代的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大都争强好胜,富于冒险。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竞争。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课题,先举行“说课”竞争,即让参与者叙述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然后由全班评议,推荐出执教者,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执教者为了上好课,势必作一番精心的准备,如广泛搜集材料、深入钻研教材、多方听取意见、选择教学方法等。他们会通过自己刻苦钻研,自觉吃透教材,甚至不放过一些细枝末节。上课前和上课时,教学双方都会通力合作,备好课,上好课,听好课,也使双方对教学内容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三、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

受年龄、心理因素和环境制约,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如小学生,课堂气氛一般“活”不起来。由学生自己上课,这一新颖的形式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即便教者“照本宣科”,也会给听着许多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便会使听者较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他们会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判断,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作出反应,不象原来对老师那么迷信,他们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虽然这样常常会使教者措手不及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整堂课却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这时,作为“总裁判”的老师再释疑,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就常常在课堂上见到教学双方各执己见、唇枪舌剑而引发全班热烈讨论的场面。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精神 。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近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有的教材上还专门设计了听说训练,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材料在内容上与学生心理需求由一定距离,况且听说都得有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这样才真正达到训练目的。让学生上课,无论教者还是听者,都有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堂,交流的需要非得他们相互听和说不可。对学生来说,这种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听说训练。

五、有利于指导教师以后教学

由于学生听课很多,通过比较鉴别,他们已经能够对一堂课乃至一种教法的优劣做出粗浅的判断。在他们执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借鉴和模仿那些他们自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或者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这些会给我们教师很大启发,从中我们不但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标准,而且还可以借鉴和吸收学生在执教时一些先进的有益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

当然,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并非教师自己就轻松了,只做个听众而已。教师一定要全过程参与,从课文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都要一一过问,全面指导,如在选文上就要注意选择那些浅显的易学易教的篇目。否则,撒手不管,教者准备不足、听者不感兴趣、课堂上乱七八糟,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