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一百个中学生的作文历程(4)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7

上网织梦的女孩

认识她是在网络上,她的网名 叫“水晶珠链”。她的真名叫陈幻。网路上喜爱文学的网友都是知道这个网名的。别看水晶珠链才十八岁,在网络文学这块天地里却很有些名气。她的灵活和成熟的文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她是个十八岁的中学生。正巧在网上看到网络作家吴过对她的采访,就原样搬过来。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人物和故事却是真实的。

女孩叫陈幻,没听说过吧?那没关系,听我继续讲下去,你一定会记住这个名字的。还有她的网名,叫水晶珠链。

她上网的时间并不算长,1999年4月,愚人节那天,她到电讯局申请上网帐号,一个多月后才发现它的两个好处:1,省上网费,那段时间她所在的邯鄣市电讯局正好优惠,新上网的用户不收注册费;2,这是场游戏,最开始就预兆了的。水晶珠链毕竟还是个孩子,说话的口吻中透着一种稚气和顽皮。

上网做什么?每个网虫起初都是迷茫的,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奇的迷宫,聊天室、BBS、虚拟社区……往往是瞎逛一气,然后才慢慢找到各自的归宿。水晶珠链也不例外,在聊天室聊天,在BBS站点贴贴子,按水晶珠链的一个说法:“我活着有两种状态:呼吸和写字。”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她的文字,有人给她回贴了,多半是赞许的声音,她体会到了回帖的乐趣,于是开始不间断地在BBS里灌水(注:bbs是网络上一种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文字直接输入站点,与别人交流的形式。有点像我们的大糙板,谁想帖就帖,不通过任何编辑。“灌水”就是往上帖帖子。)

有一个晚上,她听侯德建《请跟我来》那首歌,“带上你的水晶珠链请跟我来……”听着听着,她觉得老是有条链子在眼前晃来晃去,晃得人眼花缭乱,她好一阵喜欢,那条水晶珠链太好玩了,于是她开始用上了这个网名。

她在网上的几部有影响的小说以及散文随笔,都是用水晶珠链这个名发表的,如《声音事件》、《伪天使》、《丹青》、《红杏出墙》、《Made in China》等。水晶珠链的心灵有着异样的敏感,她的文字也有着异样的敏感。比如那篇《声音事件》,写了一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下午三点钟,有个女孩在放音乐,是苏芮是侯德建是罗大佑,歌里布满了离别、伤感、失意、愤怒、孤独,这些东西是可以一点点渗透到一个灵魂中去的。忽然响起了狂暴的敲门声,是个60岁的老者,他说如果敢再放音乐,他会砸烂这扇门!故事很简单,但作者的感情却很复杂,小说最后她写道:“此刻为什么如此安静?……我真的怕了,静静地伏在门上,天啊,刚才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怎么一下子就空了?我的心开始狂跳。胸前坠着的珠链忽地垂下来闪进我的视线,我竟吓得险些尖叫起来。”《声音事件》只是她许多篇小说中的一篇,她小说中的语言,大多都是有着这种奇特的魔力的。

网络是个自由公平的场所,精彩的文字往往不径而走,在网路上广为传播。水晶珠链的作品,起初只在一两个BBS站点中贴出,后来喜欢她文章的人多了,不断有人把她的作品转贴出去,水晶珠链在网上悄悄织着她的文学梦,却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眼下,《黄金书屋》、《书路》等几个有影响的文学网点,都收有水晶珠链的文集,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还在“星光灿烂”栏目中专门推荐了水晶珠链,在自我介绍中这个女孩子调皮地写道:“所有人听说水晶珠链18岁都很惊讶。因为文字里透出的老练和成熟——水晶在电脑这边笑着。”

说到文学梦最早的萌芽,水晶珠链给我讲了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那年她8岁,读到了诗人冯至的一首诗,里面用到一个词,她认为是写了错别字,于是写了封信给老诗人冯至。谁知道冯至很高兴很认真地回了信,《中国少年报》还把她的信和冯至的信同时登了出来,到了那年暑假,水晶珠链(那时她叫陈幻)得到了冯至的邀请,到北京他家去玩。临分别时,冯至关爱地摸了一下水晶珠链的头,水晶珠链的爸爸从此便一口咬定,这女孩子的文学天赋和灵气,就是冯至那一摸所带来的。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若要细说起来,水晶的文学梦与她爸爸有关。水晶的爸爸,现在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吧,年轻的时候,他一样也做过文学梦,在一家报社当过记者,写诗,写散文和小说,他见过诗人艾青,那是在文学圈子里的一次笔会上。水晶的爸爸最后终于没当成诗人,现在在北京经商,奔忙于北京和邯鄣之间,他的是那个还没醒的文学梦,如今轮到女儿来做了。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潜移默化,很小的时候,水晶对文字就有种独特的领悟,正如她所说的:活着有两种状态——呼吸和写字。

在小学和中学时,水晶经常有文章在地方报刊发表,这更是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刺激了她对文字的特殊嗜好。她开始大量读书,读《红楼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也读鲁迅、海明威、张爱玲、三毛。水晶珠链16岁时,利用暑、寒假两个假期,开始写作《哭泣的梧桐》,并且在17岁生日前两个月完稿,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写了一个少女对各种情感的尝试和探索,小说写好后,寄到了北京出版社。

刚巧那段时间,北京出版社准备出一套年轻人自己写自己的系列丛书,责任编辑看了水晶珠链的稿子,感到很惊讶,一个16岁的少女,能写出那么成熟的文字,实在是不简单,更让人惊讶的是潜藏到文字底下的那些东西,怎么会是一个刚刚才16岁的女孩子写的呢?在出版社里,不少编辑都传看了这部书稿,有些作家也看过,其中包括作家毕淑敏。一时间,出版社闹得沸沸扬扬,大多数编辑都知道了有个16岁的“天才少女”。

那套丛书中,《哭泣的梧桐》是最被看好的一本,也是最快定稿的,甚至连插图都完成了,这时候出了点问题,主编说那是套少年儿童从书,水晶珠链的书稿和其他作品风格不符,可能会引起争议,而且书里有段师生恋是重头戏,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一个孩子来写不太合适。主编的考虑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书稿就这样退给她了,随同书稿一起的,还有两千多元的退稿费。

水晶珠链告诉我说,这部书稿后来转到了作家出版社,很快被编辑看中,已列入出版计划,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999年11月中下旬就能面世。说到这,水晶珠链笑了:“很爽,真的很爽。”

17岁的时候,水晶珠链到北京去看她做生意的爸爸,晚上到一家餐馆里吃法国大餐,同桌的有个英国官员,是她爸爸生意场上一个朋友的朋友。吃法国大餐的间隙里,水晶珠链用英语同那个英国官员聊个不停,晚餐结束后,英国人兴奋地对她爸爸说:你女儿能说一口那么流利的英文,为什么不叫她到英国去留学?英国官员是从牛津大学毕业出来的,他认为水晶珠链应该到英国去学习,并且说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水晶珠链正在她的家乡邯鄣,一边补习英语一边等签证,11月底,她就要到北京去领签证,然后随时会去英国。在她的散文《Made in China》中,写一个即将出国的17岁少女的独特感觉:“全世界的人同时走进另一个时空,我却独自上路,走向另一个国度,在下一个千年开始的时候,我,离去。这感觉很诗意。”这里面有水晶珠链自己的影子,写到将要离别祖国的那种感情时,她饱含深情地这样说道:“没有中国字看的日子一定味同嚼蜡,好在一切都带不走的时候,这双手还是绝对在中国长大的,想念的时候可以随时召唤。我一定会很得意地带着它,这样,中国的感觉就还时刻围绕着我。我可以随时把‘中国’由指间释放出来。”

水晶珠链说:“风头出尽,水晶珠链也要卷铺盖下去玩了……不过千万别把这理解成戒网宣言什么的——我和网络纠缠定了,这辈子!”(《丹青》后记)。看来,水晶珠链网上的文学梦还将继续做下去,但愿她网上的文学梦会做得更加美丽一些。

K12论坛讨论:

马思健 :我的体会

你的访谈我爸爸都推荐给我看了。我很欣赏。我现在是初一的学生。我自己办了一份杂志。专门刊登我们自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