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天性。假期里,假如家长能稍加安排,循循诱导,完全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段非常愉快的日子。
平时,我们最常见的是孩子们傻玩,除了疯跑傻玩过后的一身热汗外,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没有玩出质量。玩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有深有浅,深的好比学习一个新知识,浅的恰似初三的学生做一年级小学生的习题。由此可见,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需得到家长的指导。
若是家里经济条件许可,不妨破费几个钱,把孩子送出去经受锻炼。去夏令营,可以安排孩子做笔记,每到一处,将景色、感受、活动经过作记录,为日后的作文积累素材。孩子平时仅接触班里的同学,若将他们送进社会上办的夏令营,孩子就得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适应,结交朋友,这无疑会在人际交往上迈出一大步。记得去年一位《重庆日报》的记者,打发孩子独自去北京参加夏令营。这位叫陈哲的孩子从菜园坝火车站出发,途中遇到塌方,走到北京整整用了一周时间。他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谈到途中的经历时,感慨万分地说:“真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平时在家中和学校遇到的困难简直算不了什么。”
玩之前定个目标,收获定会不小。比如游泳,不会游的孩子的目标就定在暑假必须学会;已经会了的孩子将标准提高,要达到怎样的记录,该学会几种泳姿。有了目标才会有质量。没有游泳条件的孩子爬几座山总还可以;可以骑车远足,考验自己的毅力与耐力;可以负重行军,在若干小时内不吃不喝,考验自己的承受力。孩子们做到这些并不难,只是他们自己不会设计。家长稍一点拨,他们就会有不小的收获。要知道,自信心、创造力与判断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也许有的孩子不愿让自己在假期受累,他们喜欢轻轻松松地看书、画画,他们愿从兴趣出发,干自己情有独钟的事,这也无可非议。做这些依旧可以有所收获,比如读书,选择什么书来读,质量就大不一样。家长有目的地帮助孩子选择图书,这本身就有了质量的保证。下棋是斗智斗勇,围棋、象棋、军棋,都有不少学问,用心去玩,也有个高低之分。
暑假里,想去打工的孩子不少,初三毕业生与高中生们完全可以去尝试一下,父母们提供点方便。洗餐具、卖报纸、卖冰糕、分发广告……一方面体会到钱来之不易,一方面又有了些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在学校无论如何学不到的社会阅历,增强参与社会的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总之,暑假里孩子们能玩能做的事太多,家长能提供帮助,加强引导,自然能让孩子过得充实,并将让孩子们的思考、感悟得到升华,使这段生活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