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两代人之间的深刻的代沟,遭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剧烈的来自下一代的反叛和挑战。我们不能不承认,最近20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它所引发的变革也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或多或少构成了一种挑战:第一,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和社会化场所,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的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的学习与交往空间。第二,在两代人共同面临的历史性变化面前,我们的孩子显然对新环境有更深的认同。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他们从小就要养成应变的能力,独立地去作出判断和选择。一代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轻装上阵的青年人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似乎比我们更能接受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我认为以上两点是造成今天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代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v我们应当承认,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对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学生来说,社会化当然是他们的主要课题,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社会变迁中,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然也面临不同的挑战。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社会提供的范式和榜样中长大的,我们按照社会规定的参照系来判断周围的一切。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并不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我们也不可能作出某种人生的决定。我们的工作、事业、人生前途,甚至家庭生活都由社会安排好了。我们在一元化的环境中几乎感受不到选择。但是今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一起,正在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我们遇到的是过去从来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如竞争问题、下岗问题、数字化社会的挑战问题等等。有时我甚至认为我们和自己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不仅仅是词汇、语境、逻辑和方法的差异,学富五车似乎不再是学问的象征。因此,如何用市场的精神改造教师自身就是一个主要课题。
先做学生,后做先生,要当一个好的老师,要能够理解自己的学生,老老实实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点什么,在这一基础上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否则,老师确实是当不好的。
中国教育背负着沉重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立德、立言、立名”的惯性依旧在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选择。近百年来的现代教育发展又积累了太多的工业文明烙印,理性、权威、塑造、训练似乎就是教育的代名词。现在,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教育犹如一辆老式蒸汽机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入数字时代,教师则像坐在车上的稳如磐石的老者,他脸上的微笑甚至就是怀疑一切的另一种表述——你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学校来,回到我的身边,如同从空中回到地上、从荒野回到家园……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