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科技兴农关键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4-27

  对布拖县广大老百姓来说,几年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可谓是“奢侈”的“牙祭”,而如今,他们已能天天吃上香喷雪白的大米了。这对位于大凉山深处,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乡亲们来说算得上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变化得益于推广应用了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新技术。这是记者近日到凉山州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科技兴农”惠及农户由此可见一斑。

  处于凉山高寒山区的布拖县属国贫县,13万人口有94%为彝族,由于地形、气候等诸多因素,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荞子等,其中玉米占整个农产品的1/3,水稻只能在沿江谷地种植,仅占整个农产品的1/10。绝大多数山民要想吃上大米,只能用玉米去换,而那亩产100公斤的玉米产量,对此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快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便成了发展布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首要任务。于是,便有了解决全县吃饭问题的“白色温饱工程”--地膜覆盖玉米种植。

  该县副县长吉拖哈史介绍说,地膜玉米这一“吃饭工程”是从1984年开始启动的,那一年全县仅试种了1.25亩,头一年就一炮打响,1.25亩产出了630多公斤,老乡们的感觉是“不可思议。”1985年又种植了10.28亩,到了1986年就一下扩大到1000多亩,现在已达4.9万亩,占了全县玉米总面积5.3万亩的92.5%,可说是全面开花,产量也从搞地膜前的每亩100公斤飞跃提高到亩产400至500公斤,一下子便解决了全县的吃饭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脱了贫。木尔乡现在年产玉米1万多公斤,收入1万多元的农户就占了全乡总户数的10%,家家户户天天都能吃上卖掉玉米买回来的大米。科技,给贫困山乡的彝胞们带来了实惠。

  如今的农民,对农村实用技术已到了“渴求”的地步。记者看到,只要有每一个科普宣传站点,都被闻讯赶来的农村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只要有关种粮、油、果,养猪、牛、羊,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实用技术和知识读物、画册一拿出来,便被蜂拥而上的群众一抢而空。在攀枝花市盐边县新九乡,柳树村村长张益才一早便带着村干部、农技骨干和专业大户来到乡场街上,焦急地等着省科技下乡宣传团的来临,为的是要找到农业专家问一问,村里的石榴、李子、桃子、杏子为什么栽下去长大了,却不挂果……

  说起来,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似乎并不太遥远。拿布拖县来说,该县推广良种养羊,把产毛量少、出栏率低的本地羊引种改良成半细毛羊,可使一羊一年0.5-1公斤的羊毛产量猛增至一羊一年5-6公斤;利用“围栏养殖、成片种植”技术实施种草养畜的“双增项目”,可大大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畜牧产量……如此看来,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却是那样的坎坷不平。

  难!科技推广难。布拖县科技局长何国才忧虑中透着无奈。他说:首先难在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贫困程度太深。当初搞地膜玉米推广试验,农民们都觉得好笑,土地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个铺盖盖起来?由于文化水平、语言障碍诸多限制,技术人员下去推广技术都要手把手地教,根本不可能上升到知识、理论的高度,更没有技术、知识的连续与延伸。第二难便是经费的匮乏,搞新技术推广,初期的肥料、农药、种子、技术传授全部无偿;技术人员下乡推广技术,乡与乡之间来回几十里,仅是交通费用便不是一个小数。说起全县的科研开发经费,除去从科委系统直拨下来5000元,只有区区250元。不知道能干什么?当然,我们县的财政只是一个“吃饭财政”,政府开支捉襟见肘。

  由此看来,科技要在贫困山乡得以全面普及、应用和推广,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感悟力。而我们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从已经尝到的甜头中,认识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万万离不开科教,从而切实将科技、教育放在各项事业之重中之重的地位,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只有这样,“科教兴国”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本报记者周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