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及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介绍,去年教育部首次公布了原45所直属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今年7月又向社会公布了中央部属高校290个专业1999年的初次就业率,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刺激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引导考生根据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今年陕西省也在《陕西日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省属院校各专业的就业率;河南省则按月向社会公布省属院校的签约率。这位负责人表示,公布就业率将成为一种制度,分两个层次公布,一是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向全国公布,二是各省份在当地公布所属院校的就业率。
    据参加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的代表反映,自去年教育部首次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后,对高校触动很大,学校领导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纷纷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浙江大学将下属学院的就业率与招生人数挂钩,规定就业率在60%以下的要减少招生人数。
    就业率该不该公布?除个别高校代表不赞成按就业率对各高校排名外,大都表示认可。有关人士还认为,公布就业率是尊重考生的知情权,目前有的高校为争取生源,对外的宣传资料均称自己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成分。由教育主管部门公布各高校的就业率权威、客观。
    但许多高校代表认为,现在公布的就业率不是准确的就业率,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际上是报到率。许多到外地去打工的、出国工作的、自主创业的……隐性就业就反映不出来。由于搞就业率排名,学校领导感到压力很大,一级压一级,层层分解指标,最后压力集中到学生身上,学生们被迫很早就与不理想的用人单位签约,导致毁约率增加,有的学校反映今年毕业生的毁约率增加了一倍。就业率按现在的情况公布,容易产生误导,使社会把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的惟一标准。他们建议更科学、更合理地公布就业率,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按照学历层次、院校类别、专业公布,时间要截止到年底。
    “找到工作就应算就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处处长张惠文说,“现在鼓励学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去,但这些单位往往不能解决户口和人事关系问题,即使签约了,也不能列入就业计划,不能解决报到证,就不能算进就业率,这个问题提了多少年了也没解决。”她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应政策,解决这一部分学生的报到证,高校的就业率也上去了。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尽管现在公布的就业率有不客观的因素,需要不断完善,但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的态度坚决,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杜绝弄虚作假,确保公布的就业率准确、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