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关村“中国硅谷”的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内部讲,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市场已适应不了现代化的需求;从外部讲,“ 中国硅谷”的抢夺战日益激烈: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日前推出“中国硅谷” 计划;大连市磨拳擦掌提出要把大连建成“中国的硅谷”,而“中国济南科技市场”早就把发展目标定在“中国硅谷”四个字上……人们关注着中关村的命运。本报为此派出记者组进行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推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系列报道”三篇:“明天这里还是中国硅谷吗”、“中国硅谷明天怎么样”、“把硅谷留在中关村”。
提起北京的中关村,国内科技、教育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关村作为中国最有基础,也最有希望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在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关村因有着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一批优秀人才来这里兴办科技产业。“中关村”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她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的硅谷”的风采。
然而,随着中关村名气的越来越大,市场发展的良莠不齐,为数不少的小公司也被这里的金字招牌所吸引,其中有些小公司为赚取不义之财,坑蒙顾客的现象时而有之,再加上交通拥堵,街头游商的增多,人们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象颇有微词,甚至有人管电子一条街叫骗子一条街。人们不得不问:如此下去,明天“中国的硅谷”还属于中关村吗?号称“ 中国硅谷”的中关村还能保持住它的历史地位吗?
记者在中关村采访,一位公司老板对记者说,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规模化、系统化经营,而不能像自由市场似的价格可以随意叫卖,既扰乱市场秩序,也失去了市场的信誉。在这里经商的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国外留学回来的博士生,也有文化水平不高、大字不识几个的半文盲。有人说,在中关村人人都想当老板,因为这里电子一条街的名声在外,是黄金地段,人们买电脑及配件都认这里的货色,买卖好作,投入又不大。因而各色人等都到这里寻找商机。只要租间房,聘几个人,就经营起高科技产品来,连产品质量都保证不了,更不要说售后服务了。走进中关村,面对几千家门店,进哪家,买哪家的产品才能让人放心,还真让消费者费心思。
中关村从1980年10月23日诞生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起,一直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一步步繁荣,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繁荣中国的科技市场、带动中国科技市场的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关村是成功的。但现在看来,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那种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市场经营模式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
来自外部的竞争也对中关村“中国硅谷”的地位构成威胁:位于北京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棗亦庄经济开发区日前推出面积达22平方公里的 “中国硅谷”计划,此间人士推测,此举将对中关村的硅谷地位提出挑战。而在此前,大连也在构建21世纪中国硅谷计划。大连市委书记于学祥说,把大连建成中国硅谷的想法最早产生于1988年,经过十年的探索、积累,目前已有一定基础。而“中国济南科技市场”早就把发展目标明确在“中国硅谷”的定位上,去年开业仅8个月,营业额就突破了10亿元,业务辐射全国,形成与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赛格”叫板之势。
有关人士认为,中关村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它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使得它的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一些IT界资深人士认为,中关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需要建立一个大市场,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大市场,摆脱目前的这种“小门脸”、“小店铺”、 “小作坊”式的经营现状。
目前,北京海淀区政府已经提出中关村电子市场要实现两个升级,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扩展高新技术发展的空间环境,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要把中关村、白颐路地区作为重中之重,高标准地进行改造和建设。李海霞胡其峰窦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