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新闻特写:中学生“舌战”科学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09

    今天下午,中国科技馆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方是100多名中学生。

    另一方是专程来京参加2000年国际科普大会的6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开始,北京市101中学高一年级的钟波同学向6位“高手”抛出一块很专业的“砖头”:怎样解决北京用水泥铺设运河河床而带来的水质问题呢?

    而下一位女同学目标明确,直接用英文向美国SAN JOSE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林磊教授发问:“你为什么喜欢蚂蚁?”林教授乐了:“你怎么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问题!”随后详细地讲解了蚂蚁的自我组织能力在物理中的应用。

    场上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非接触性的电流表是怎么回事?”“绝对温度是最低温度吗?那还有最高温度吗?”“少年班的同学一定就是天才吗?”问题接连不断。6位专家成了同学们眼中的“百科全书”。

    11岁的刘往一凭借自己年龄最小的优势,取得了发言权。他不明白:汽车里的也许叫三元空气净化器的东西是如何除去汽车里的废气的?

    “我不知道。”中国发明家协会副主席张开逊教授很坦率。“人们总觉得专家了解的事情很多,可那是广泛领域里的事情。你这个问题一定要问汽车方面的专家。”

    伪科学也成了这次座谈的热门。美国《怀疑论者》主编兼社长MICHAEL SHERMER教授当场演示了一个把圆珠笔戳入桌中的“把戏”。101中学的张宏远同学坐得近,一边看一边小声向同学拆穿所谓特异功能的秘密。最后,他干脆自告奋勇上台表演起来。操着一口并不熟练的英语,模仿着SHERMER教授的一举一动,他好像也有了“特异功能”。

    “舌战”结束,同学们在恋恋不舍中告别。

    场下的对话仍在继续。

    面对着意犹未尽的同学们,林磊教授耐心讲解着科学精神的含义。他告诉中学生们诺贝尔奖并不是遥不可及:“第一,拿诺贝尔奖的人与我们都是一样的,重要的不在于你是哪里学的;第二,重要的是学习诺贝尔奖得主做学问的风格,要成果就要拼命;第三,不要随大溜,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因为诺贝尔奖只授予第一个研究出来某一成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