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从城市到乡村,普及莫搞“大跃进”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08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项目标的提出,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推动与促进力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出了部分学校实验阶段,转型到全国规模普及阶段,无论是发达的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教育各界就仿佛接到出征的令牌,马上准备大张旗鼓的大干一场。

    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政策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遇”,所谓“机不可失”,为此各地中小学都要紧张起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着“5年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样一个很宏伟的目标,但我们要意识到“全国基本普及”的范围很大、需要费用很多,“5年至10年”的时间相对于我们这么大国家来讲很短,我们必须警醒与正视现实中的问题。

    一、 “城市包围农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方面我国存在南方沿海与西部内地的不平衡,由于信息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某种关联,自然也存在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个网友说得好,从前我们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学起来”。由于经济方面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学校率先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试点并逐渐成气候。1984年至今,全国开展中小学技术教育的6万所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全国已建立的3000所校园网中,北京、广东、上海三大城市拥有的可能要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在以往16年的发展中,走在前面的城市学校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对于刚刚起步着手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与学校有非常实际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们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选择“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

    二、严密制定发展规划,避免“大跃进”作风

    在陈至立部长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好中近期发展规划,分地区、分层次地全面推进。在一个地区也要注意以点带面,建好‘示范校’何‘实验区’,带动全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学习首先是要借鉴。最初一批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曾经闯入误区、走过弯路,留下了前车之鉴,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要根据各自情况,从实际经济实力、师资实力、学习需要出发进行配置安排,而不能为了完成指标、追赶“先进”而浪费资源。90年代初,有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室,一万多元的586电脑买了40台,但实际应用只是简单的开机关机打字等最基本操作。这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教训,此时我们再次提起,就是要为后来者敲响警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硬件配置、师资、教学全方面的结合,不能重硬轻软。

    更重要的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一窝蜂,5—1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绝对不能搞“大跃进”,前期发展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保持稳步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信息技术是学校的门面还是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

    三、从城市到农村也需要“扶贫帮困”

    一部分学校先学起来,学出经验来然后向其他地区输出和推广,以先学起来的带动后学者。城市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一步步走上正轨,目前焦急的盼望着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是广大农村。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村问题,中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的教育问题。

    16年来,城市一部分先学起来的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性;在与其它科目课程的整合方面也日趋成熟,互动方式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化教学更是使教室没有围墙,把学生带入开放的世界。这些成果时候后学者可以直接汲取应用的。

    城乡(东部西部)资源贫富不均是事实,但如何来有效利用已有的哪怕是十分落后的设备是个更应探讨的问题。目前存在这种情况,资源富足的地区设备闲置,而落后地区没有条件购置设备,“城市包围农村”,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从城市走向农村,城市的经验传给农村,将城市现有的闲置设备资源转移到农村“扶贫帮困”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次、分地区,从城市向农村辐射普及,历史上我们有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我们相信并预祝,此次“城市到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程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