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助学贷款:平等受教育 信用作担保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14

    学费的大幅度上涨,使得供养一个大学生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国家助学贷款正在成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贫困学生只需经过身份证明便可得到相当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同时享受国家财政贴息50%的优惠,最长可在大学毕业后4年还清贷款。

    在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的情况下,仅凭对借款人的道德评价是无法保证信用的,解决还贷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相应的信用制度。

    涨学费:学生负担重

    在我国,上大学要交学费始于1989年。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校收费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据有关专家推算,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20%以上,而同期的人均收入的涨幅却不足6%,学费已迅速成为城乡家庭一项主要的现实或预期支出。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全国高校的学费又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大学学费平均在4200元到6000元之间。而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供养一个大学生,已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为了不使教育所应有的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因为学生交不起学费而受到影响,在继续推进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家在1994年至1999年先后8次拨款7.447亿元,专项用于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并且还建立起了包括奖学金、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在内的一整套扶贫帮困的政策体系。

    除瓶颈:信用作担保

    制约助学贷款发放的瓶颈在于担保问题。此前各家银行发放助学贷款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质押或保证,而借款人本身就是贫困生,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苦于找不到担保,真正能贷到款的也是寥寥无几。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专门规定,且三易其稿。1999年6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暂行规定(试行)》,正式推出国家助学贷款,决定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中进行试点,这也是央行为规范助学贷款而颁布的规定的第一稿。按照这一稿的规定,国家助学贷款一旦发生学生不归还贷款的情况,学校和教委就必须分别承担60%和40%的赔偿责任。指定学校和教委当实际担保人的做法引发了集体抵制,在试点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无法发放的局面。

    于是就有了规定的第二稿。今年2月16日,三部门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取消了一稿中关于拖欠贷款由校方和教委的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共同偿还的规定,但同时规定,若出现学生不还款的情况,银行可以通过媒体将其曝光,学校和作为学生的见证人的老师也将同时被曝光。这一稿尽管免除了学校的经济责任,但制约助学贷款发展的瓶颈仍旧没有得到解决,学校和老师怕被曝光,这种名誉的担保使得学校对办理助学贷款并不积极。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银行共办理国家助学贷款1729笔,合同金额1952万元。而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约360万人,其中10%是贫困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却不足几千人。这说明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今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相继发布了《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及《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第三稿免除了学校和老师的连带责任,宣布国家助学贷款可以采用纯信用的贷款方式。根据新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只需经过身份证明便可得到相当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同时享受国家财政贴息50%的优惠,最长可在大学毕业后4年还清贷款。这对于受“钱”困扰的贫困生及其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助学子:四两拨千斤

    张春雷是北师大生物系的新生,陪他来报到的父亲对记者说,今年大旱,地里都绝收了。孩子要念大学,每年的学费是4800元,家里真是没有办法了。助学贷款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来自安徽太和县的天津大学99级汪元博同学在得到工行天津市分行为他提供的1.35万元贷款后,激动地说:“不贷款,我后三年的学业绝对完不成。去年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没贷上款,幸亏今年的政策有所调整,这才圆了我的求学梦。”

    国家助学贷款正在成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据悉,在北京师范大学今年新入学的2001名学生当中,将有15%的学生可得到国家助学贷款。另据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的消息,截至2000年9月12日,工商银行已向8135名学生发放信用助学贷款5227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制定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的人士介绍说:1000元钱,如果用作困难补助,只能一次性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但如果将它作为国家补贴的助学贷款利息,则可盘活3万多元的贷款,基本上可解决一个学生上大学的全部费用。国家投入助学贷款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倡信用:培育好风尚

    据了解,助学贷款除了针对贫困学生而实施的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外,还有无贴息优惠的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所有愿意以贷款的方式解决上学支出的同学均可申请这类贷款。贷款上大学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不仅解决了上学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信用习惯和自立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试点城市共发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3564万元。建行北京市分行于1999年7月开办商业助学贷款业务,至今年8月底共发放贷款321笔,累计830万元,现已还款70笔,尚未发生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

    北师大99级学生唐斯斯说:“我就很赞成贷款上学。尽管家里不穷,我还是希望上学的费用由自己赚、自己还。这既能享受信用的好处,又能让自己学会自立,何乐而不为?”

    宋海是一位在校研究生,在得知可以贷款上学后,十分高兴。他说,未来的社会是信用的社会,所以现在就得敢于运用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种信用方式,并严格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将来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信用记录。

    从这一角度来看,助学贷款实际上也是在培育一种信用环境,况且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有相当影响力的群体,它能对造就良好的信用环境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正如工行北京市新街口支行的范文会所说,助学贷款不仅能解决部分学生的上学问题,同时也是在培养年轻人的信用习惯,为将来进入信用社会做好准备。

    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个人金融部的梁涛也提出:“个人信用是银行今后开展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选择大学生群体作为切入点,是因为相信大学生的素质高信誉好。尽管目前的信用环境还不完善,开展信用贷款业务还存在相当的风险,但一个好的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的。不管条件是否具备,我们首先要去做,否则这个环境是培养不起来的。”

    立规则:制度是关键

    银行贷出资金,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即贷款要能如期收回。尽管有央行提供优惠政策,但风险最终还是要由银行自己承担,而给学生提供贷款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控制风险。

    从银行的角度看,学生作为贷款对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毕业后的流动性强,未来收入难以预测等,这些都将是助学贷款的风险。

    当然,政策对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也有规定:“若贷款逾期一年不还,又未提出展期,可由贷款人在学生就学的高校或相应的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予以查询。”这就是说,失信意味着名誉的损失。

    据报载,在美国,消费者只要被CHEXSYSTEMS登录,任何透支、迟交或欺诈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在案5年,使用该数据库的大多数银行则将拒绝为其开立任何支票账户。23岁的大学秘书丽贝卡在美洲银行洛杉矶分行的一个账户发生了透支,结果不仅这个账户被查封,而且她还被禁止5年内在其他几乎所有大银行开立账户。不讲信用这类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在完备的信用制度之下必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北师大经济学院教育经济学博导王善迈教授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开展助学贷款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在目前人们收入相对较低而学费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种贷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问题却在于还贷,尤其是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对个人信用的考察和制约都无从谈起,仅凭对借贷者的道德评价是无法保证信用的。关键是要靠制度。”

    工行总行消费信贷处的李园园告诉记者,工行在今年年初就已着手建立针对工行所有客户的个人客户信息系统,对助学贷款的管理也将纳入该系统以便随时监控风险。它的局限性在于该系统只能得到与本银行有关的客户信息,而建立一个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应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接受采访的几家商业银行的人士都表示,希望国家能尽快把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从而让信用落到实处,使风险得以化解。

    政策再好,也还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