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目前有许多人希望继续深造或让自己惟一的孩子多上几年学, 上好学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而上不了学,无法深造;另一方面,又有 相当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想跻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希望在中国出资办学, 但由于种种政策规定而无法如愿。就在许多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愁、银行 等金融机构为一大堆坏账而苦恼的情况下,我们相当多的大学甚至包括一 些中小学,却拥有相当多的剩余资金存在“小金库”而无法投入“扩大再 生产”。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高校师生比 例仅为1 ∶7 .3 ,而英国为1 ∶8 .2 ,德国为1 ∶9 .5 ,美国为1 ∶15.9 ,日 本为1 ∶17.4 。有投资,有需求,还有剩余资金和大量闲置资源,就是形 不成热点,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政策限制,在于国家垄
断。扫描一下今日中国,但凡处于供求紧张状态、价格迅速上涨的领域,
一定是国有部门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领域;但凡出现生产过剩、价格下跌
的行业,必定是已经完全放开的、民间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政府出资
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调动起民间的力量。因此,应当拓宽教育
投资渠道,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全社会投资”。这样,即使政
府的教育经费力不从心,但整个教育投资还是会大幅度增加的。
其次,我们应当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区别开
来,结合起来。
我们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总是在学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怪圈”中“打转转”,就像当年企业改革走不出“放权──收权”的
循环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国外那样或者像国有企业那样,将国家有
限的财力收缩到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领域和少数国立重点大学里来呢?政
府只要把好教科书审查这一关,并监督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非要统统“亲自办”不可呢?
倘若我们能够在教育改革上有所突破,将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
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1
)由于战线收缩,国家可以切实保证基础教育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
减少居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合理支出。
(2
)作为精英教育,国家可以集中精力把少数国立重点大学办好,因
国立大学一般学费较低,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可以使得那些有本事没钱
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大学。
(3
)作为大众化教育,由于大量的孩子虽然没有那么聪明,考不上重
点大学,但是家长愿意出钱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虽然不是绝顶聪
明但是有钱愿意继续上学的孩子也有民办大学可上。
(4 )学校可以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使得“下岗人员”、“待业
人员”有事可干,有处可去。国家应当通过“以学代赈”的方式鼓励下岗
人员进学校学习。
(5
)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力结构水平,
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使“科教兴国”落在实处。
回首过去,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求学热潮没有能够维持很久,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无力负担过大的教育经费
支出,但同时又不允许民间办学,其结果,惟一的办法就是压制办学规模,
使“求学热”降温。
如今,当人们经历了市场经济初潮的洗礼之后,当人们再次认识到上
学的重要性的时候,当独生子女新一代正在进入求学年龄的时候,一场新
的求学热潮再次悄然兴起。这股热潮将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兴衰、存亡
与国家安全。我想在此郑重提醒政府有关部门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再次错
过“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