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讨外语教学的讨论中,《学英语是为了什么》一文让我感慨万分。在“英语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这位同学能够大胆地对过高的外语学习热情提出质疑,其勇气及诚心确实可嘉。我敢说,这位同学所说的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目前高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毋须置疑,学好一门外语,对于加强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与沟通是相当重要的。但因此把英语摆到一个很尊贵的位置,未免让人大不以为然。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大半的精力都花费在英语上,专业课水平就那么回事,你说值不值?不值?不值又有什么办法?否则你将拿不到毕业证,拿不到学位证。问在校的大学生:你学英语为了什么?“过四级呗”,答案再明白不过。再调查一下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有几个整天嘴里叽哩咕噜?英语曾过四、六级的有几个现在整天与外文打交道?在他们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最后悔的又是什么?是后悔当初专业学得不扎实还是英语没再搞精点?
“英语热”与有关政策规定的导向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看看考研人群,他们在复习备考时,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什么地方?去书店转转就很清楚。专业不过关,可以通融,不能正式录取,也可委培。而英语不够线,导师也只好对你“耸耸肩”。换句话说,无论你对专业是多么着迷,在这方面是多么渴求能够深造,而你也确实具备这方面的研究能力,但对不起,你的英语考了几分?而一个专业水平一般,英语达到分数线的考生却能够继续深造。还有一点,假使有英语系的学生想跨专业报考某个专业(尤其是文史类),你最好别考,人家用半年最多一年的时间看看所报专业的有关课程,然后就有可能及格,你学四年也白搭,因为你的外语比不过人家。两者相比,专业水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招生要的是分数。我大学一位老师,专业教得挺不错,见解很独到,而且授课语言脱俗。他想考博士,但英语亮了红灯,他只说了一句:“太残酷了。”便不再考了。我理解老师的悲哀。我坚决反对把英语凌驾于专业之上,尤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专业,比如古典文学、古代史、考古等等,更没必要把英语捧得那么高。
再看现在的中小学,随便你问一个学生:“所学课程中,你最重视哪一门?”“英语呗,那还用说?”花了大量的时间学英语,且不说仍是“哑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了英语,有什么实际用处? 而母语呢?我记得前几年一个资料显示:对一些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语文测评,不及格者占大半。这应该是一个严重警告。我敢肯定,这些硕士生、博士生们的英语水准绝对不会低。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中小学尤其是在中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报纸上一直批评语文教学教法陈旧落后,可反过来想一想,又有几个人真正给予重视了呢?中学生们在对待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上,天平倾向哪一方?英语老师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是一个知识点,学生刷刷刷齐动笔;语文老师再形象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也懒得动手。我们的英语学得不好,不敢出国。老外呢,即使对汉语一窍不通,照样敢扛着背包来旅游观光。走在大街上,遇到老外,我们为自己不懂英语而羞愧,而老外却神气地咕噜着,还为你不懂他的话而深表遗憾。试问曾出过国的朋友们,你敢在华尔街上用汉语向他们问路吗?我们应该振兴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美、最难的语言而自豪,我们不应该让英语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超过我们的母语。
中国有句古话,叫“过犹不及”。再问你一遍:学英语,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