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蜡烛”,还能不能为教师的形象代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13

    “我们的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在许多经典的歌颂教师的学生作文里、在很多教师节的宣言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类似的话语,“蜡烛——教师”,这是一对相当经典的比喻。从我父亲上学的60年代到我上学的80年代,再到我的学生上学的20世纪末,我们在作文里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比喻。老师们在烛光的映照下曾经那么亲切、慈祥的伫立着。某种程度上讲,“老师就像蜡烛”这个经典比喻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蜡烛”也成为教师职业的一种社会形象定位。

    然而,历史向来都不会是不变的,何况这个比喻。现在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还有几个甘心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教师一(35岁):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当一名蜡烛式的教师师我的理想,但现在我不愿意。将近十年了,我自己一直努力工作着,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与教学中,也被学生们称为“蜡烛”式的老师,但我自己却不愿这样。因为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对自己家庭的关心还不如对学生。我敬佩蜡烛式的老师,但我自己希望能在“奉献”“牺牲”与保护自己之间找到更好的方案。

    教师二(28岁):其实,教师是不是“蜡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缩减奉献与牺牲的不平衡。蜡烛贡献了光,同时失去了自我,难道这是教师的职业公式吗?教师不应该是这样的。有人说教师应该像太阳,永远发光,永不殒灭,尼采倒是曾自诩为太阳,但他最后疯了。所以说谁都不可能是只做奉献而没有所取的。要想教师成为太阳,就要允许他从社会汲取能量,需要社会不断给他补充能量。

    教师三(26岁):教师做了这多年的蜡烛还不够吗?该有蜡烛精神的不是教师,而是那些掌权的领导。现在不少老师业余家教补课全部收费,50元一小时、100元一小时不等,每滴蜡油也不是白流的。

    研究生:在我们把教师比作蜡烛时有没有想到,蜡烛那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中充满一种悲剧意味,难道人们非要看悲剧不可吗?上高中时我的一个老师晕倒在讲台上,他为我们燃烧尽了自己,我们固然是感激不尽,但同时我们更为他痛心。

    当然,以上这些意见并不能代表全部教师的想法,中国数千万的教师还在默默的工作,无所求的继续着“蜡烛的奉献”,执著到工资被拖欠还在“燃烧”。然而,难道只有“默默地”奉献,才最有价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本来是歌咏爱情相思的,用来比喻老师,到底是奉献精神更突出,还是那种“爱的奉献”的痛苦更深刻?在“默默燃烧”“无私奉献”的神圣的面纱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悲剧”意味。难道,教师奉献就一定要 “牺牲自我”?蜡烛照亮的总是周围,本身却总是隐在黑暗里。这种默默奉献的价值体系已经在90年代渐渐消退,教师这一行是最后的留守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重新构建时,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转型,现在的年轻教师们在照亮他人的同时,同样渴望照亮自己。

    文学理论上有这样的说法“第一个把美人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才”。不过,蜡烛与教师的形象代言关系今天遭到质疑绝不仅仅是缘于这条文学规律,而是时代赋予了“教师”更多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