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是南京大学2000届的毕业生,他以“过来人”的身份算了一笔择业成本账。
    “第一项是信息费。上网费、电话费、邮政费是一般人都会花的,根据个人条件,你也可以配呼机和手机。”小郑说自己当初没有呼机和手机,只好排队打公用电话同单位联系,很不方便。
    “第二项是材料费,制作一份求职材料一般要十几元,像我们一般做二三十份;当然一些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可能还要多做一些。”小郑的体会是不应该大规模地统一制作材料,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单位制作,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有针对性。
    “交通费又是一笔大开支。坐火车从南京到北京往返一趟要300多元,到上海往返一趟要100多元,到广州花钱就更多了,此外还有100多元的伙食费,至于住宿,能省就省,我一般都是住当地同学的宿舍。”
    小郑除了南京之外,只跑过上海和北京两地,陆陆续续花了2000多元。他说他的花费“算是比较少的”,很多同学仅前期准备工作的投资就不止这些。为了脱颖而出,他们大做“脸上工夫”,并戏言“网络经济时代吸引眼球是关键”。在招聘现场,看到上百页的全部彩色的材料也不足为奇。更有人不惜重金整容,据说,上海大学生求职有“八大绝招”,包括拍“标准像”、减肥、整牙、垫鼻、抽脂、割双眼皮、做头发、合资购衣等。
    而像新闻等社会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在求职中占的分量极重。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著名单位自费实习,实习4个多月,一般需要近5000元的开支。这对一般家庭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
    因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所以大学生中考各种证书的越来越多。考证又是一笔大的支出,尤其是一些计算机类证书,考试费用非常高,像考一个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一般从上培训班到考试要花5000元左右。尽管费用昂贵,可学子们仍趋之若鹜,在中科院软件所开办的微软认证培训班上,大部分学员是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
    对于毕业生越来越昂贵的就业成本,大多数主管就业的高校老师表示理解,择业撒的面越宽,机会就越多,择业成本自然也就越大。不过,很多老师提醒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要保持理性,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合理计划开支,量力而行。经济能力差一些的毕业生,不要盲目奔跑,要有选择地参加招聘会。
    据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张老师介绍,他们学校学生的经济能力普遍较低,大家就根据客观情况找工作,很多毕业生只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招聘会,平均费用可以控制在200元左右。如果参加外地的招聘会,都是利用寒假回家时顺路前往,或是由学校推荐。参加的招聘会针对性也比较强,目的明确,签约率较高。报告文学《落泪是金》中写到的金石开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四年级学生,目前他也在为工作四处奔忙。他表示,为了找工作,他花370元买了一个呼机,算是一笔很小的开支。一般外出,他都骑自行车。他说自己没钱添置衣物,外在形象可能比不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但他觉得能力才是找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很多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像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在广州、上海等地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学校会派专门的老师收集相关学生的简历带过去,代为投送,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来回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