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脉神剑,裤裆开线......”、“从前有个人,有点小问题;半夜不睡觉,来到小树林。看见有个人,穿着连衣裙......”这样低俗的“童谣”,不仅为中小学生中淘气的男孩子所熟悉,连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也是耳熟能详。小学生对另类“童谣”的兴趣不止于此,童谣的内容涵盖面极广,对学校、对学习,他们中间都流行着应对的“童谣”,如“我是中国人,不学法国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调侃?搞笑?已经很难让成人去定位了。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这些在孩子们中间广为传唱的童谣,孩子的父母大多并不了解。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说,在家可不敢说这样的话。
    鞍山市心理测量科学研究所王德明所长认为,类似的校园童谣是消极的,但是家长对此的态度也应该讲究科学。家长应该先正确分析孩子的心理,再有所引导。
    教育界人士也认为,教育的前提是宽容,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改正错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独立的时间去辨别事物的好与坏。像类似的校园童遥,如果孩子们不是迷恋,家长大可不必小题大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们对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教过的课文,或者文章中有容易理解的内容,最感兴趣,而且记忆也是最深刻。哪怕是课堂上全体同学拍手,共同诵读一首古诗,或者是分角色地背诵课文,这种形式上的变化,都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孩子有牢固的记忆。也许,只有从教育本身找原因,才可能让孩子从纷繁的“另类童谣”中拔出泥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