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郑老师,现在的社会生活真是越来越复杂了,大家不得不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而您不仅关注对未成年人的身体伤害,也关注对他们的心理伤害,这是为什么?
    郑宁:我们在“星光自护”项目中,教给青少年在面临地震、火灾、歹徒时如何呼救、逃生,避免天灾人祸的伤害。但是还有一种伤害比天灾人祸广泛得多,对人的损伤也大得多,这就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天灾人祸常常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心理伤害对人的影响却可能持续很多年,甚至一生都可能被它的阴影笼罩。而且,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伤害的,往往不是歹徒,也不是陌生人,很多都是他们最亲密、最接近、他们不能摆脱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或是兄弟姐妹。因为是亲近的人,所以你和别人谈,别人会说“他总是你的父亲,是为你好嘛”,不容易理解你受到伤害后的心情,这就更苦了。
    记者:人们过去不大懂得心理伤害,因此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对未成年人做了这样的事。
    郑宁:是的。有一次在一个初中生参加的夏令营里,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你平时生活得是否愉快?”“当你不高兴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你是否受到过精神上的伤害?”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说生活得不愉快,他们曾经受到过精神上的伤害;在受到委屈、被老师或父母不公正地对待时,他们说只能忍着。
    记者:您能举些例子,说明什么是心理伤害吗?
    郑宁:比如有个男同学,原来成绩不怎么好。但期末考试前他很用功,结果考了97分,全班第一。后来数学老师回家时碰到他和他妈妈,这位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儿子这回瞎猫碰上死耗子了!”这句话对这个男生的伤害特别深,直到上了大学,他还感到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笨。
    还有个女大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却也是自卑得要命。原来,她小时候上了一个挺不错的幼儿园,她的手工折纸、橡皮泥做成的小动物非常好,它们常被当作礼物送给来参观的外宾。但是,因为她长得不漂亮,送礼物的时候,老师总是让别的小朋友冒名顶替,这使她深受伤害。
    记者:老师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决定,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郑宁:有些老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对象,而不是当作有情感的人,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任课老师担心成绩差的学生会影响所教班级的总评成绩,就动员家长去开智商低的证明,或者要求转到另一个学校。有个男孩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一的三年里,因为特别调皮,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被迫转了六所学校,最后竟被动员去上工读学校。他到工读去了几天,老师告诉父母:这个孩子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不应该送到这儿来。后来,他只能漂在社会上。直到现在,他对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适应仍然有障碍。
    记者:老师们可能已经忘了这些事,这些孩子,可这种心理伤害却长远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郑宁:做人的工作是非常神圣的,责任也很大,有时关系到人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所有以未成年人为工作对象的人,都应该在受教育阶段上一门“未成年人保护”课,使他们意识到未成年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记者:心理伤害不仅仅来自老师,有些也会来自父母和同学。
    郑宁:是这样。比如孩子认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不够公正,有些父母不去了解情况,就批评责怪孩子,结果孩子感到两边都不被理解,特别孤独无助。另外,现在社会对家庭的冲击也很大,父母在面临婚姻冲突时,容易忽略孩子。他们以为孩子不懂事,其实孩子很敏感。也有的离异父母把孩子当作筹码,不允许孩子去看另一方,以此惩罚对方。这些做法都使孩子很受伤害。还有同学之间叫外号、挖苦人,以及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等等。
    记者:和成年人比起来,未成年人是比较弱的。当他们受到心理伤害的时候,怎么办呢?
    郑宁:现在有一些为青少年开的热线,可以让受到伤害的人及时倾诉。倾诉就好像对伤口进行清理,使它能够尽快痊愈。其实,在受到老师、同学伤害时,父母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感受,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往往孩子才说了两句,大人就开始说教了。面临离异的夫妻,也应该专门去找心理医生谈,看看怎样才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另外,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或者班会上,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当被人欺负、侮辱,或被不公正对待时,可以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做更好,他们会想出许多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