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单科考试在广东省已有两年。综观两年的试题内容与试卷风格,我们认为充分考虑到近年来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及我国教育思想、观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转变,深刻反映了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观念,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启发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使地理试卷形成以下特点:
    1.反映大量的、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
    试题选取、展现大量课本以外的素材,反映自然、人文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及各种地理现象,在提供给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遭遇到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注意到地理学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命题注意阐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地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命题注意表现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观念。如从工业地理学研究的视角揭示知识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结果;分析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引入消费文化、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新概念和观念,同时说明了在传统的工业地理学中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2.强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已有知识包括中学学过的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为地理学科所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限于目前地理考试的形式,不可能考查野外或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行为等,因而侧重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现思维的理性、逻辑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激活、鼓励创造性思维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综合、多元和开放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区域、综合和联系的,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鲜明的前瞻性。不可否认,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观念逐渐更新。不仅是对人文社会各种地理现象的研究,而且对自然界自然存在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对它们的成因、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的认识也在改变或深化。地理学的研究要求能迅速对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并能对地理事象的进一步变化和发展作出预测。基于地理学研究的这些特点,1999年和2000年设计的试题中均出现了结论是开放式的问答题,为考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研究结果和自主作出结论的空间。这些题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与此有关的社会问题,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自主人文意识,体味到作为地球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另一方面,设计构思新颖、展现新情境的试题,要求考生不断地转换思考问题角度并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对考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
    4.充分运用地理语言,使试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
    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它不能清楚地表达空间的概念。因此除文字外,还必须用形象的表述,如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等等,它们和文字同样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地理高考试卷充分使用了地理表达的文字、图象双重语言,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原理或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等。有些图表除让考生分析外,还要求考生参与绘制,强化了地理语言形象。
    二、试题分析
    第1题考查对运输问题的理解。题目中包含了距离、货物性质(总重、单重、时效)等因素的组合,需进行推理判断。多数考生本题顺利得分,但有17%的考生选择C,应为广东地区生活经验中直觉所致。
    第2题考查对西部地区地域分异表现的认识。约25%的考生错误地认为陕甘宁地势低平,而不敢认定青藏多大河也是本题失分的原因。
    第3题考查评价的能力。大型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题要求考生分别评价其对径流量、泥砂、地下水等的影响。
    第4题考查识记能力。是较易得分的题目。
    第5题考查对能量金字塔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有约30%的考生错误地选择了C,原因在于不能确认生产者与次级消费者间的级差。
    第6题考查对热带雨林环境的综合理解。本题主要问题出在对“生物化学物质”这一概念不能确认。
    第7题考查对“自然”“人文”两概念内涵的理解。类似的题目也需要分类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第8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解。约20%的考生错误地选择了C,因为他们只知道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而不知其具体过程。
    第9题考查将概念内涵应用于地理时事的能力。
    第10题考查识记能力与对环境问题的关怀程度。
    第11题本题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综合题。涉及消费习惯的地域性、商品生产的地域性,要求考生应对商品经济供需平衡、京津地区的气候、运输等问题均有所了解。
    第12题通过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人口分布特点,考查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特点及城市问题的理解,进而考查其城市意识。通过对读图分析能力的要求,兼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地理问题的不同表述能力。
    第13题考查对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构成的理解及读图和简单计算的能力。
    第14题、第15题考查对世界能源利用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区域特征的掌握。通过对教材中图形的转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述问题,并能准确获取各种统计图表的数值内涵。
    第16题、第17题、第18题考查对地图识读的基本能力。要求根据等高线判定地形及河流流向;确定方向;确认特殊地形等。进而考查对各种地貌形态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能力。第十七题得分稍低,难度为0.48,说明考生由图形转换成数字的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差。
    第19题、第20题、第21题、第22题考查对工业生产布局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规律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考生应通过对示意图的解读对生产布局的发展过程作出解释。此组题目增加了工业的行为主体———企业的行为因素,并把它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要求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开放思维、综合思维为主进行解题。
    第23题考查将地理分布规律进行模式化转变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对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概括成分布模式,并转换成图示。
    第24题考查对土地利用及林业生产政策的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25题考查对因地制宜原则及特定地域的认识。要求考生对绿洲农业有所了解。
    第26题、第27题从人为与自然两方面考查对大气及其大气污染的理解。
    第28题考查对地球重要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特征的识记。本题得分偏低,难度约在0.4,主要是考生对中生代动植物的表现认识不清。
    第29题考查对我国主要河流———黄河的自然灾害的了解。要求考生分清主次,掌握实际地理情况,熟悉干旱、水土流失、凌汛及地上河等区域地理内容。本题是选择题中得分最低的,难度为0.33,可见学生应对区域地理内容加以重视。
    第30题考查对台湾海峡地理环境的了解。本题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海峡两岸政治局势,具有鲜明的时事特征及爱国主义色彩。
    第31题考查对统计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国情资料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要求考生从六方面动态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本题得分偏高,区分稍差。
    第32题考查对地理规律与原理多种形式的量化表述能力。以辽河流域气候直方图及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实测曲线为素材,要求考生进行数据获取、以“数”说“理”,并进一步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对该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区分良好。
    第33题考查对于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论述建设一条铁路(资料依托:石长铁路,由长沙至石门,全长264公里)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4题综合考查多种能力。要求通过审题,了解逆温形成的基本原理;通过气温变化图,获取数字资料,并进行简单计算;了解现代城市中,一天之内大气逆温从出现到结束的交替变化过程,进而理解逆温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约为0.58,区分度极佳,达到0.72。
    第35题考查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及简单绘图能力。要求正确识读等压线图,并根据不同的气压场形式推断将出现的不同天气过程。
    第36题考查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理解地球上日期、时间变化推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推导和计算。
    第37题考查对产业结构转化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及社会伦理观。本题从云南省昆明附近的产业由烟草种植、卷烟加工业转向鲜花种植业和鲜切花产业的政策建议出发,设计了一幅产业转化示意图,要求据此综合考虑农业布局的水、热、劳动力、土地等一般因素,还考查了技术因素的影响。其意义在于,花卉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本题也考查了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该题得分偏高,区分度较差。
    第38题考查对自然与人文两个因素综合作用于特定区域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对地理系统的相关分析能力。要求考生不仅对自然与人文因素的辨证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对重大时事也应较敏感,并能进行系统作用推测,以进一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