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新的投资热点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7-02

    当人们上上下下“满世界”寻找“投资热点”、“消费热点”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消费热点想热却总也热不起来。这就是教育。

    一方面,有许多人希望继续深造或让自己惟一的孩子多上几年学,上好学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而上不了学,无法深造;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想跻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希望在中国出资办学,但由于种种政策规定而无法如愿。就在许多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大堆坏账而苦恼的情况下,我们相当多的大学甚至包括一些中小学,却拥有相当多的剩余资金存在“小金库”而无法投入“扩大再生产”。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高校师生比例仅为1∶7.3,而英国为1∶8.2,德国为1∶9.5,美国为1∶15.9,日本为1∶

    17.4。有投资,有需求,还有剩余资金和大量闲置资源,就是形不成热点,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政策限制,在于国家垄断。扫描一下今日中国,但凡处于供求紧张状态、价格迅速上涨的领域,一定是国有部门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领域;但凡出现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的行业,必定是已经完全放开的、民间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政府出资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调动起民间的力量。因此,应当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全社会投资”。这样,即使政府的教育经费力不从心,但整个教育投资还是会大幅度增加的。

    其次,我们应当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区别开来,结合起来。

    我们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总是在学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怪圈”中“打转转”,就像当年企业改革走不出“放权─收权”的循环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国外那样或者像国有企业那样,将国家有限的财力收缩到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领域和少数国立重点大学里来呢?政府只要把好教科书审查这一关,并监督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统统“亲自办”不可呢?倘若在教育改革上有所突破,将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1)由于战线收缩,国家可以切实保证基础教育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减少居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合理支出。

    (2)作为精英教育,国家可以集中精力把少数国立重点大学办好,因国立大学一般学费较低,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可以使得那些有本事没钱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大学。

    (3)作为大众化教育,由于大量的孩子虽然没有那么聪明,考不上重点大学,但是家长愿意出钱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虽然不是绝顶聪明但是有钱愿意继续上学的孩子也有民办大学可上。

    (4)学校可以起到劳动力蓄水池作用,使得“下岗人员”、“待业人员”有事可干,有处可去。国家应当通过“以学代赈”的方式鼓励下岗人员进学校学习。

    (5)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力结构水平,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使“科教兴国”落在实处。

    回首过去,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求学热潮没有能够维持很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无力负担过大的教育经费支出,但同时又不允许民间办学,其结果,惟一的办法就是压制办学规模,使“求学热”降温。

    如今,一场新的求学热潮再次悄然兴起。这股热潮将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兴衰、存亡与国家安全。我们千万不要再次错过“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