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的柴林小区里,常可见歪着脑袋、礼貌的拦住路人提问的少年。这些孩子来自柴林小学,在这所学校,以各种形式活跃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小分队有20多支。
柴林小学是柴林小区的配套学校,全校近600名学生中80%住在小区里。办学过程中,学校曾遇到这样一些难题:品学兼优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却较差;在“爱心”包围中长大的孩子,遇事替自己想得多,替人想得少;住进高楼大厦却封闭了孩子本该开朗的心灵。
1995年10月,学校在孩子们中发起了“出门”活动:号召学生们以其所居住的楼栋为基础,利用业余时间走出家门开展清扫楼道之类的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支支小分队组织起来了:快乐小队、大拇指小队、红苹果小队、白鸽小队……听听这些队名,就能想象出孩子们身上焕发出的朝气。每逢双休日,小区各楼栋之间,鲜红的三角队旗迎风飘扬,映着一张张稚嫩的脸,成为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环保小队”的甘文渊、李小琳等同学,积极倡导垃圾分类。他们自制了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的垃圾分类桶,如泡沫塑料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日常生活垃圾等,还在桶上写下“请为植物堆肥”等话语,以自己的行动引导居民不乱扔垃圾。
“爱心小队”长年照顾一位83岁的孤寡奶奶,为她做家务、演节目;“青苹果小队”双休日在小区内办起“休闲茶座”,自带棋类、书报、茶水,供居民休闲娱乐;“阳光小队”建起“免费打气”站;“美容小队”擦洗小区内非法张贴的广告……越来越多的活动,引导孩子走进社区。
小潇学习基础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以前在班上老觉得抬不起头。参加社区服务后,长期坚持扶同一门栋的老人上下楼,受到学校表扬。非智力的服务活动激发了小潇的智力因素,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成绩提高很快。
柴林小学与居委会合办的“周末之夜”联欢会,已成了小区的“狂欢节”。每个家庭都可自报节目,登台表演。小博的妈妈曾一度迷恋搓麻将,为此还常与爸爸闹矛盾。参加周末联欢会后,她告别麻将桌走上表演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去年12月,武昌区以柴林小区为试点,开展“小手拉大手,承诺创文明”活动。学校和居委会还制定了对学生、家庭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比的办法。
小区一天天在变,楼道更整洁,草坪更干净,居民的行为更美。
孩子们也一天天在变,爱劳动,能自理,关心他人,积极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