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挺健康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17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是不是像一些媒体公布的“1/3有心理问题”、“75%有心理问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体状况良好。

     在4月15日举行的课题鉴定会上,来自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专家呼吁,对学生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炒作。

     “如果真像有的调查结论说的,75%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那学校就该改为精神病院,老师都得改成大夫了。”清华附中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纪英说。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没那么严重。心理教育最基本的是教育层面,其次才是社会层面和医学层面,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是教育层面解决不了的,这种时候才需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问题。

     心理健康有一个氛围问题,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让学生觉得亲切,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得到了解决。

     很多长期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发展性问题,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很多问题会自然解决。南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袁辛认为,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泛化、放大化的倾向,从轻度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到心理疾病都有表现,但大部分是轻度心理问题,没有必要谈“心理”变色。

     为什么都是调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副教授认为,这里面有一个标准的问题,采用的标准不统一,结论自然会有差异。我们说的“中度”、“严重”都是医学上的概念,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有偏差。准确地讲,“中度”是指有心理问题倾向,而当心理问题倾向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时,才构得上“严重”。“那些危言耸听的结论或许与它的取样有关,取样有偏差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准确”。

     对学生心理问题要重视、但不要夸大,这是很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心声。

     一些专家指出,心理转变是个内化的过程,而我们现在心理研究的误区就在于没有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心理教育没有真正进到孩子们心里去。所谓的“减负”是减少那些重复性的劳动,留出空间来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必要的。我们要以发展教育为主题,致力于提高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要把提高心理素质当成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来做。

     “学生的心理问题希望媒体千万不要炒作,否则学生都不敢来与老师交流了。”陈纪英说:“来了就会被人认为是有病,你说他还敢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