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情感宣泄”课解开成长的烦恼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19

    那天晚上写作文的时候,刚刚想好题目和提纲,就有同学给詹悦打来电话“咨询”怎么写。类似的经历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了,感到很苦闷的詹悦考虑再三,悄悄跟班主任虞怡玲老师说了这件事,没想到虞老师鼓励她:“把这件事拿到‘情感宣泄’课上去说啊,厌烦‘不合时宜’的电话的人恐怕还不止你一个呢。”

    詹悦是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五(9)班的学生,在这个学校,每个星期一的中午都会有一节叫做“情感宣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讲是同学自己。詹悦自告奋勇“预约”了一个《电话铃又响了》的主题,走上讲台倾吐了自己的苦闷,带着期待理解的眼神看着大家。

    “詹悦还算好的呢,我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把人家‘冲’一顿--一个好题目想了半天,思路就给他打乱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直率地说,引来同学们一阵哄笑。

    “有同学给我打电话,我一般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愿意跟我交朋友;也有人问我作业,我就会告诉他,应该自己去动动脑子。”一个文静的女孩这样说。

    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抒己见,詹悦的心也越来越亮堂,轻松愉快的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心理学家说,这种方式叫“宣泄”,对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詹悦和她的同学不懂这就是“宣泄”,但是自从这个学期开设了互助式的“情感宣泄”课,他们心里都感到很舒服。

    其实象詹悦这样的“成长的烦恼”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碰到。有个孩子每天都要弹钢琴,奇怪的是,练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会忍不住跑到阳台上大喊大叫几声。长期下来,他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把话题拿到“情感宣泄”课上一讲,就有人反问他:“你的爸爸妈妈心情不好也会吵架、摔东西呀,他们难道有问题吗?”一句话让这个孩子心里豁然开朗。对孩子来说,偶尔的“失态”和“失言”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他们要把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才不会憋坏自己。“孩子们都比较天真,心里话肯说出来,要是大人恐怕就不会自抖‘丑事’了。”虞怡玲老师说。

    开设“情感宣泄”课,对学校来说其实也是新鲜事。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韩生廉教授根据自己在日本生活的所见所闻,提出了这个想法,没想到马上就有学校付诸实践。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以前不是不搞,但是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放任自流;方法和效果也成问题,老一套的“填鸭式”说教没法赢得孩子们的心。改革势在必行,怎么走却是个新问题。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校长程华看来,不论什么形式,关键是要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取得学生的信任,问题最终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亲切、开放的“情感宣泄”课恰恰走对了路子。不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拘一格,又岂止互助式“情感宣泄”一个模式?因材施教、探索新路是教育工作者们乃至全社会责无旁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