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静1983年出生在德清县南路乡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崔酷爱文学源于外公的民间故事,从爱听、爱读发展到爱编故事。崔喜爱金庸,初一即写了1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她说,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写作是她“最愉快的时光”。
然而,成人包括她的父母却不允许她沉溺在“最愉快的时光”中,因为那是“不务正业”,她的正业是学习。
崔告诉记者,《零落》1999年11月8日动笔,大都在课余写,在课堂里写,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寒假期间更是从早到晚埋头写。父母开始以为她在做作业,当发现她在写书,特别是发现她的英语和理化等科目成绩下降时,坚决制止她写,强令她读书。她拿出韩寒的《三重门》为自己的行为注解。父母得知韩寒为写书中途辍学,更坚决地制止她写作。但崔不屈不挠,父母只得作出让步,同意她把书写完,然后安心读书,等考上大学后再写作。崔同意了。
2000年3月,《零落》脱稿。经人推荐,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此书。一时间,当地媒体纷纷报道,崔出名了。
但报道也引起了众多家长老师的议论,认为中学生出书不应鼓励。
据德清一中校长亓建胜介绍,当地报纸发了《德清有个“女韩寒”》后引起争论,随后争论波及全省,省报也就此展开讨论,绍兴、宁波、台州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大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以学习为主,不应把精力放在写书上,等考上大学后再写不迟。韩寒为写书7门功课挂了红灯,可见学习和写书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崔为了写书英语等课程已亮了红灯,如果她还写,将可能成为“高材留级生”,为写书而荒废学业,得不偿失。
大部分学生认为,崔利静出书值得佩服。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影响,往往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培养——中小学扼杀兴趣,到大学再培养兴趣。如果崔在灵感勃发时不去写,等上了大学,也许她的写作冲动早就没有了。为什么非得等到兴趣被扼杀后再培养呢?像崔这样的学生,完全可以不走常规的路,先写作,后读书考大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很不容易,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培养,这是教育的悲哀。
亓建胜承认,中学教育扼杀学生兴趣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作为校长很难左右这种现象。湖州市高考曾落在全省之后,一些部门对教委提出严厉批评,随后是层层开会往下压高考指标。在这样的压力下,哪个校长敢不重视高考?社会的评价机制不改变,中学只能沿着原有的轨道运行,学生的兴趣还得不断被扼杀。
浙江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鲁林岳称家长反对中学生写书是“教育目标急功近利的表现”。他说,家长是怕孩子写书影响学科分数,影响将来上大学。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但这个基础绝不等于样样都好。要求学生门门功课优秀是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表现,应允许落后,鼓励冒尖,要容忍并鼓励偏才怪才。鲁林岳举例说,南京金陵中学学生王珂是个计算机奇才,14岁即获比尔·盖茨亲笔签名颁发的MCP计算机国际认证专家证书,他编辑的英语语音学习软件被国外多家公司看中。去年他读高一时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就想破格录取他,但因体制、观念等原因未果。美国加州大学获悉此讯,发函邀请王珂去读书,现王珂正在攻托福,眼看这个人才就要流向国外。这样的偏才为何我国不能用,要让给外国人?对王珂、崔利静这样的偏才我们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建立绿色通道。
没有人会认为学生的兴趣可以扼杀,应该扼杀。但现实却是,兴趣必须服从学业,服从高考,以学业和高考的名义,家长老师都在做着无情扼杀孩子兴趣的事。教育何时能做到不再扼杀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