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全国有千万个如小明大小的孩子这样度过自己的节假日,只是辛苦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家长们同样累。他们载着孩子,驮着希望,付出不菲的学费和不少的时间,为孩子培养各种特长,为着同一个目的:现在学得越多,将来安身立命越易。
所以,近几年各大中城市的少年宫里办的各种培训班特别火爆。
在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王振民主任告诉记者,1996年该宫新楼落成时,有400左右学生,第二年增加到800多,到去年已经发展到4500人。现在他们的钢琴、古筝、舞蹈等班都进不去,要报了名排队等候入班,而少年宫目前最发愁的是缺乏场地;在深圳,据说只要有钢琴比赛,肯定报名者如云,短时间就会爆满;教萨克斯管的老师也很抢手,他们的课都排得满满当当的。特长培养的热门还有奥林匹克数学、少儿英语、作文等。记者从北京民办学校的旗舰——精诚文化学校得到的消息说,该校因办这类兴趣班很适合家长需求,而且办出了特色,竟招收了1.6万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这里学习。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需求之旺盛可见一斑。据记者从多家少年宫了解的情况看,琴棋书画等艺术类的特长班学生人数最为可观,要占到全部学生的七八成,其余为体育、科技类。以琴为例,有老师估计,在大中城市的小学生中,每班会有5—10个学生学弹钢琴。至于会一种乐器的学生,那就更多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表明,约有一半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或其他乐器。要知道,这个数字非常可观——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
应该说,特长班“热”的不断升温,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家长们送孩子去学习各种特长,为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素质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促进。许许多多的家长是抱着正确的态度来培养孩子特长的。仍以学琴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心理实验室曾对3000多名家长做过相关调查,调查发现,在学琴的正面效果——对人的素质与人格发展的作用方面,家长们具有高度的认同,认同率达80%以上。在家长们看来,通过学琴可以使孩子变得头脑聪明、身体灵敏、记忆超群、意志坚强、自信独立,而这正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素质。并且学琴还能使人情操高尚、修养良好、气质非凡……推而广之,相当一部分家长为孩子培育特长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增强素质。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属于比较盲目的:看到别人都送孩子上这班那班的,自己也坐不住了。但是让孩子学什么,心中没数,而很多孩子更盲目,大人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但是,在家长当中,不乏指望孩子通过各种考级成为特长生,从而为进入重点中学增加一块“敲门砖”的。这类家长因为功利性比较强,所以是最卖劲的。在一家少年宫,记者问:“报班最多的孩子能报几个班?”老师介绍说,最多的一个孩子在这里报了5个班(还不知在此宫之外报没报彼宫的班)。这种情况很难说没有家长“逼迫”的因素。据了解,一个孩子在同一地点报两三个班,是很普遍的事情。
分析如今社会上这种特长培养热,我们不能不看到,从升学到就业,上哪一个台阶不需要具备与众不同、胜人一筹的本领?假如你没有,很可能失败;而假如你有但没用上,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家长们不得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他们带入成人社会的竞争,为他们做好这种准备。我们也应该理解家长,看看那些节假日不休息,在少年宫的走廊里坐着、站着、溜达着甚至躺着睡觉的家长们,我们常常被天下那片父母心所感动。
问题也许就在社会: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确实是趋势;但另一方面,竞争的压力在孩子们这么小的时候,就“辗转”地落到他们身上,是否也属不正常?我们还是以学琴、学艺术来分析。有关专家曾指出,无论学什么琴,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时间最长、努力最多的学习活动。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已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挤出很多时间来练。“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不够发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的确,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已经不少了: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孩子们的生活真的是很放松,所以很快乐。学校学习压力小,课外就更不像我们的孩子,还要背负那么沉重的有形、无形的负担。因而,人们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情形:我们的孩子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所没有受到的过度保护,但同时又承受着那些孩子所没有遇到的不能承受之重。看来,“把童年还给孩子”这句常说常见的口号,还有很多内涵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究。
为孩子培养各种特长,是家长的一份责任,我们无意加以指责。问题在于,即便为了孩子的明天,也不要在今天累坏了孩子。还有,要知道我们孩子的将来更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