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不能选择学生 学生有权享有最好的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6-08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上海在这方面作出的种种尝试和探索,应当说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有着百年历史的晋元高级中学是上海市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之一。走进校园,绿色的植被和宽敞大气的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置身其间,顿有一种愉悦释然的感受。而唤起我们极大兴趣的,还是学生的“走班制”上课方式。

  每天上课铃一响,晋元中学各个班的学生便会根据自己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而原有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走班制”教学。

  原来,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

  这一表面看似简单的操作形式后面深含着的是现代教育的深刻理念。按校长赵凤飞的话来说,过去,由于学校“批量生产”的是“标准件”,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个性化。高中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要发展个性,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有选择和发展权,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在此思想指导下,晋元构建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和充分学习的“套餐式”学校课程结构,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在晋元,每个学生的课程套餐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从而形成一张张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

  “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现代教育要求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上海尚文中学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尚文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整体试验学校,他们从1999年开始了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在尚文中学,记者有幸参加了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探究型课结题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合作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根据各自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他们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请听一位学生在总结中一段发自内心的话:

一次次地闭门羹吃过,我们仍然锲而不舍地坚持,因为我们有执著追求的精神作后盾,真正锻炼我们的正是这种不断追求、永不言退的过程。

  学生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飞虹中学是一所坐落于上海棚户区的普通初级中学。过去由于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等原因,学校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而现在,许多小学毕业生家长都要求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飞虹中学成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悉数学校天翻地覆的变化,校长非常感慨,他说,是“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科研实验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政府行为使飞虹最终摆脱窘境,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飞虹中学的经验证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未必一定是坏事,只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观,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飞虹中学是上海较早开展以学生为本,分层递进教学的学校之一。1991年,学校作为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之一,开始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排排坐,吃果果”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潜能远远得不到开发。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学校实施了“分层递进教学”,即建立“教学递进机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有效教育资源,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实践证明,飞虹中学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和实践能力。

  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差异,组织开设了家用照明电路、书法、篆刻、车船模型、烹调、动物解剖等20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使一批学习困难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让他们和其他毕业生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