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6-19

  北京市崇文区永生小学始建于1946年,这里环境优雅,布局独具匠心。门厅挂满金字标牌,荣誉激励孩子积极进取;《知识大世界》、《红领巾走廊》及孩子自办的“百花园”与“文学社”,引导孩子求真知、做真人、育全才、重个性。这里的教师都“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感受用体验,用学生的情趣去爱好”,快乐地从事着教育事业。无疑,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如今,在校长余英杰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永生小学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基础和能力的训练,向着“高质量小型精品校”的目标不断努力。本报刊登余英杰同志《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课题实验研究报告》部分内容,旨在更好开展学习教育的研究,理论观点各抒己见,思想精华与人共享。

  一、问题的提出

  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由于孩子的性格各不相同,性格差异往往使得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以,个体的学习特殊性一定与个体的性格特点相联系。只要我们抓住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异与学习状况的相关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通过教师、学生与家长素质的共同提高和相互间的互促与互动,营造出“了解性格,承认差异,创造条件,指导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完善性格,发挥潜能,在学会学习策略中,提高智能,体验成功,不仅对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探索学习教育的改革,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目标与设想

  我们的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九五”市级科研)实验课题,是探索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其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课题,是研究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性格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们的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有效进行学习方法调控和主动接受学习指导,有效开发潜能方面,就会逐步走向学会学习,从而达到实现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设想。

  三、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组织形式

  我们的实验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观察实验法和行动追踪法。这些方法所遵循的原则主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将实验对象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实验的整体性原则。对相同智力学习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以及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互促互动的协同性原则。本实验的组织形式是以1997年选定的三年级86名学生为样本,并作为2000年结题时的前后对比实验年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最终实现该年级学生毕业时,性格完善和学业技能均有所提高。

  四、研究过程

  1997年正式开题。1998年9月至2000年的2月是课题的研究阶段,是课题的攻坚阶段。整个研究阶段,又分为了“初级实验阶段”、“中期总结阶段”和“深化实验阶段”。

  初期实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对学生的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12种性格因素测查的基础上借鉴学生智商与学习成绩等相关的科研实验成果,通过直角坐标系,对学生的智商与学习状况运用象限归类的办法进行整体分析,为实验教师选定实验对象提供分类依据。

  中期总结阶段是在确定实验对象之后,在基本心理过程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感觉、知觉动作和学习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实验对象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潜能的语言描述,以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和严密。

  深化实验阶段,是在专家学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从1999年的3月到2000年的2月,我们在学生智商与学习成绩直角坐标系象限分类的基础上,加入了相关性格因素的分析,使我们在课题深化阶段,找到了“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其“学习策略”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桥梁。作为实验研究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我们采取了“根据学生需要指导学习策略”、“采用诊断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效果”、“按照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规程训练”,以及运用综合绘画和作文总结自己学习成功体验的实验方法。

  三年的实验研究,参加实验的学生性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学习技能有了相当的提高。通过样本班级的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学生“果断性”和“持久性”差的性格劣势有了明显改善,检测值为:P<0.01。学生的智商实验前后变化情况的检测值也为:P<0.01。

  五、效果与成果

  1.实验使学生的性格得到完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实验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实验提高了学生家长的家教素质。

  通过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科研课题的实验,我们得出以下四条结论:

  第一,学习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习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学习教育必须与研究每类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性格缺陷的完善,才能促进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引入心理研究,才能科学地了解和研究每类学生,才能在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和矫正的过程中,培养每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在教育科研实践中,需要促进教师和家长观念的转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科研水平,需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