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大学谁掏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7-30

  上大学该谁掏钱?计划经济时期这根本不是问题,“国家呗,国
家培养人才嘛。”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居民个人存款达到6.
2万亿,随着高等院校今年扩大招生44%并且还将继续扩招,这个问题
摆在了桌面上。据说今年学费不随扩招“水涨船高”,仍维持原来计
划,但明年呢?后年呢?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居民消费储蓄准备用于教育支出的占
10%,远远高于购房支出的7%。教育需求成为最重要的消费需求之一,
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早已成为社会风气。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容
纳学生的容量已基本饱和,一些重点院校则呈现出拥挤状态。可见,
教育投入不足使高等院校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供需
矛盾紧张的主要原因。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达1000多亿,仅
次于经济建设费用。但平均到1022所普通高校,73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
962所成人高校,13948所普通高中……上亿在校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怎样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换句话说,大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发
展道路?发达国家中,人们选择大学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所学校筹措资
金的渠道。许多专家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实力不仅仅表现在
育人、科研方面,也表现在自筹资金的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的关键是尽快实现教育产业化。

  据了解,教育能不能产业化一直是专家们探讨的话题。其实,关
键问题不是教育能不能产业化,而是如何理解教育产业化。近年来,
我国的大学与企业界、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北大方正、清华同方
等一些以大学为支撑的高科技公司上市经营,既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为大学自身发展作了积累。北京大学每年光校办
企业收益就超过40亿,清华据说还要高。与教育相关的住宅、公寓、
餐饮、清洁绿化等行业,一旦转变机制,实行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成
为真正的经济部门,还解除了学校的负担,使学校能集中精力提高教
学水平和质量,真正成为教育部门。如同足球俱乐部除球票收入外搞
多种经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使学费适应个人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