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占尽老、少、边、山、穷等不利区位因素的偏远地
区。然而,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却以非凡的胆识走
在了网络化浪潮的最前沿。
去年,广西在全国高考招生过程中率先实施了建立在“信息高速公路”平台上
的异地远程录取。本文作者杨明方曾亲临广西高考录取现场,采写出独家报道《跨
越千山弹指间》,引起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网上录取”的做法已
在全国9个省市推广。
时隔一年,八桂大地上再次响起“网络惊雷”———广西招生考试院在今年的
高考阅卷过程中,率先对英语科目实施计算机“网上阅卷”并取得成功。7月16日,
杨明方再次专程赴南宁采访,并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不期而遇……
■高考阅卷:迈向网络时代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对广西“网上阅卷”的成功尝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是对以控制评分误差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化考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自从考试制
度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主观题评分误差控制问题,终于在网络时代找到了有
效的解决办法。”
广西高考英语无纸化评卷组设在广西大学内,阅卷现场没有堆积如山的卷宗,
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电脑。广西招生考试院计算机室副主任王华介绍说,由
北京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系统集成的这套无纸化阅卷系统,是在去年成功进
行计算机无纸化“网上录取”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应用开
发的进一步深化。英语试题答卷由一台集多种数据采集识别功能于一身的
NCS5000I图像扫描仪进行扫描处理,建立起大型数据库,最后通过专用服务器形成
高考阅卷Intranet局域网。
今年高考英语科目总分150分,其中95分是选择题,考生应在答题纸上涂黑圈。
10分的单词拼写和15分的短文改错,答案也都具有唯一性。30分的英语作文属于纯
主观题,是阅卷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招生考试院常务副院长唐佐明告诉记者,
阅卷系统在扫描答卷的同时,计算机就自动完成了对客观题的评分工作。作文等主
观题被自动隐去考生个人信息后转贮到网络阅卷平台上,评卷教师下一步就直接在
计算机屏幕上调卷评分。
英语科评卷组组长刘振林老师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年年参加阅卷工作,今年在
计算机上阅卷是头一回。他告诉记者,网上阅卷不仅省去了调档案、翻试卷的麻烦,
极大地减轻了评卷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很“神秘”的高考阅卷工作建立在
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上,极大地减轻了评卷教师的精神负担。比如说吧,原来为了
保密起见,通常是不准评卷教师带个人物品进入阅卷现场的。现在就用不着那么多
限制了,因为所有的试卷信息都储存在计算机里,没有谁能随便在原始答卷上做点
儿“手脚”什么的。
这种计算机无纸化网上阅卷系统属国内首创,它是对延续了上千年的“一枝红
笔判优劣”的手工阅卷方式的历史性突破,把我国招生考试推向了计算机网络阅卷
的新时代。
■主观试题:
有了客观标准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千万万考生和家长的心。所有的欢乐与悲伤,渴望
与梦想,全系于“分数”二字,真可谓“一分值万金”。“不求多给一分,但也切
莫少给一分”,是人们对招生考试部门发自心底的期望。
然而,作文等主观题评分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工作。碰上评卷教师心情好,考
生往往会沾光;赶上评卷教师身心疲惫,考生没准就倒霉。喜欢文辞的评卷教师,
通常会给辞藻华丽的作文以高分;碰上注重逻辑的评卷教师,文采再优美而逻辑不
通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对考生负责,尽量减少评分误差,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挑
选经验丰富的评卷教师、在评卷过程中跟踪提醒、对试卷进行抽查复评……多种办
法都试过了,但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
网上阅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主观题评分由一个老师凭感觉说了算的状况。
北京世纪互联公司数据集成事业部总经理白涛介绍说,每位考生的作文答卷均由两
位教师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独立评阅一次。当二者对同一试卷的评分误差不超出
总分的六分之一时,网络合成系统将自动取其平均分作为该题得分;当二者给分之
差超出总分的六分之一时,该题将自动调给第三位教师评阅;如若三者给分两两均
超出规定要求,计算机将把答卷提交给学科评卷组组长,由其裁定最终得分。
计算机无纸化“网上阅卷”具有及时发现评卷误差并进行纠正、防止平均误差
超出设定值、对评卷进度和质量进行跟踪警示、以及对评卷数据信息进行统计查询
等诸多功能。这些在人工评卷条件下无法做到的事,在无纸化阅卷系统中轻而易举
地实现了。记者随机调阅了一份试卷。在“评卷历史”界面内,只见不同评卷教师
的给分记录赫然在目:一评13分,二评26分,三评18分。这篇总分30分的英语作文,
最大给分之差达13分。如果是在原来,这位考生要么“幸运至极”,要么“倒霉透
顶”。现在好了,担任英语科评卷组组长的刘振林老师会综合各种因素,最后作出
一个相对公正的“终审判决”。
广西今年高考考生约9万人,正常情况下的网上阅卷任务量是手工阅卷的两倍。
而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广西英语科阅卷总数达21万人份,这就意味着,大约1.5万
考生的试卷因一评和二评的给分差距较大而进行了三评乃至终评,从而有效地控制
了评卷误差,确保了评卷质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余益中认为,网上阅卷使主观试题的评分有了一个
相对客观的标准,高考阅卷环节真正实现了公平与公正,千千万万考生得以从中受
益。
■能力考核:推动素质教育
上千年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但一对
相伴而生的矛盾,又时时困扰着人们:为了考察能力,必须给考生以自由发挥的余
地;考题的自由度太大,又难以把握其评判的尺度;最后,为了追求评价标准的统
一性,往往不得不缩小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就是一个例证。在唐朝,把命题作文作为能力考察手
段的科举制度,在其诞生之初曾是一项人才选拔方式的伟大创举。到了宋代,王安
石意识到单纯的写诗作赋对于能力考核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增加了“策论”的内
容。后来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为了进一步追求评价尺度的“标准化”,过分看重
应试作文的篇章结构,最后却事与愿违地陷入了“八股文”的泥潭。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部门就一直在努力探索一套尽可能科学、公平
的考试办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考试办法科学,才能
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这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只有考试办法公平,才能让人才的选拔
工作尽量公平,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事实上,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并不容
易。
近年来,国际上流行加大选择题等客观题比重的考试办法。教育专家指出,这
当然有其科学性,但如过分迷信选择题,也同样会走进“标准化的死胡同”。因为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客观题对于考生能力的考察固然必要,但完整意义上的能力
考察是无法通过纯客观题来实现的。高级、复杂的分析思维能力,最终还是得采用
论述、作文等灵活多样的主观试题来考察。正因如此,我国高考标准化考试对主、
客观试题的比例专门作了要求。
但是问题在于,对于客观题,我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光标识别的办法来阅卷;
而作文等主观题的评分误差如何有效控制?这一“历史难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成为制约高考“标准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一大“瓶颈”。
广西高考英语科目网上阅卷的成功,为这个“历史难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契
机。杨学为认为,网上阅卷不仅找到了主观题评分误差的控制办法,把我国从
1989年开始全面实行的高考标准化考试推向了完成阶段,甚至将直接推动素质教育
的大发展。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素质
教育的呼唤对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高考这种当前最重要的人才
选拔方式在能力考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网上阅卷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将为
高考适当增加主观题内容提供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试”
也将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可以相信,“能力考核的指挥棒”,为素质教育的长足
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
■作者简介
杨明方先生,来自战国编钟的故乡湖北随州。1995年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毕业,
分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工作。平素酷爱文化,近来迷上网络。在人民日报恰好分
工负责这两个领域的采访报道,所以,工作虽然很累,倒也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