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重奖自费生引起轰动不单单是奖金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回答不一。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颜如玉”是那时读书人所向往的。范进中举后的狂喜乃至疯癫,多半是来自“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伸手可及。周恩来在年轻时,面对旧中国的衰败曾振臂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这一高呼使多少学子发愤读书,报效国家。记得笔者上学时,老师反复教导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每篇作文中,同学们都会在结尾处,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尽管这一口号式的结尾,程式化的色彩比较浓,但至少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报效国家。当然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知识就意味着有了财富,但这和报效祖国并不矛盾。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笔者时常会在校门口听到家长直言不讳地嘱咐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才能考上大学,才能做官,才能有钱。家长望子成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龙”,难道让孩子读书仅仅是为了长大后得到金钱和地位吗?这和古人所向往的“黄金屋”、“颜如玉”有什么区别!
     提倡素质教育德为先,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道德良知、没有爱国心的学生,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一则报道,辽宁沈阳有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王儒臣,从1996年开始,就用全部积蓄成立了“华夏育才赞助社”。在13年里,他资助了4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如今,84岁的王儒臣瘫痪在床,家贫如洗,而那些受到资助的学生竟无一人写过一封信或者来看望一下老人,老人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和这些学生见见面,说说话。而这些学生竟然说:你愿给,我愿要,两厢情愿。面对如此泯灭道德良知的回答,每一个学子、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