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孩子们一无所有后怎么办?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1-21

    长江日报消息:武汉星火小学六(2)班谭泉老师让学生当堂完成一篇《假如我已一无所有》的命题作文。小学生们在作文中提出如下一些生存方式:乞讨,捡破烂,做保姆,当童工,去孤儿院等。 这些想法,很让他们的谭老师感到失望!因为谭老师叫孩子写此作文的目的,是想让地处汉正街的孩子们进一步体会父母亲的辛勤付出,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自立意识。谭老师认为,孩子们假设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缺乏自立意识、奋斗精神,也缺乏精神上的创造性。乞讨、去孤儿院,显示出一种依赖性。谭老师纳闷儿:武汉的小学生去捡破烂、做保姆、当童工,这跟那些没受过一天教育的孩子又有何区别呢?

    对于谭老师的纳闷儿,我也深感纳闷儿: 应试教育之下,生存本能方面,上学的孩子凭什么要比上不起学的孩子要高明呢?在我们中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公认的事实,所以说,要比吃喝玩乐,上不起学的孩子固然比不上汉正街的孩子,但要比对生活的了解,武汉的孩子肯定比不上没一天学可上的孩子。而对于生存之道,对于生存的幻想,卖火柴的小女孩肯定比衣食无忧的孩子想得更多,想得更远,想得更丰富。当然,物质的过分匮乏会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衰竭,因为任何想象与创造都脱离不了现实的局限。正如一个农夫,他想象中的皇帝就是每天早上喝点热豆腐汤,就这他的妻子还不乐意:死鬼,那我不得每天早起给你磨豆腐么?而这位农妇想象自己当了皇后的样子就是早上一睁眼喊丫环:大姐,给俺拿个柿饼吃!尽管如此,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的基本生存能力,没学可上的孩子要远远超过武汉汉正街那些衣食无忧的孩子!

    话又说回来,这作文题也有点难为孩子。同样的题目交给成年人,也不见得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因为大人现在不是一无所有,还经常一筹莫展, 迷迷糊糊的弄不清咋搞。这事若放到我身上,一时还真想不出办法来。恁多下岗工人不是都在想么?生存是严酷的,有时候不在你会不会想,成功的要素很多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个人品性,还有运气。说真的,如果一个本来衣无忧的孩子突然没了亲人,没了经济来源,他真能沿街乞讨的话,也算好样的。如果能当童工,做保姆,甚至捡垃圾,那就够了不起的了。怕只怕就连这些本事也只是纸上谈兵,练嘴不练手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生活教育,更不是终身教育。象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们现在早已将之忽略。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目的只有一个:考大学。至于你的生存能力,大学毕业后再补课吧。美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倒是挺注重孩子独立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但是既使这样的孩子一无所有了,我不知道他们除了乞讨,上孤儿院,捡破烂之外,还有何种更好的出路?恐怕不会当童工去吧?因为美国法律不会同意的。而据报道,汉正街的这些孩子,他们那做生意的父母正大量雇佣着外地的童工。所以说,中国这些孩子所寻找的出路都是基于现实情况下的最务实的选择。一无所有了,维持生存就成为第一要务,还有什么更浪漫更创新更富于诗意的选择呢?生活不是童话,孩子们别无选择!

    谭老师说:应该让孩子们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对生存之道有更多的想像力;同时也要让孩子们对人类的创造力有更多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了解。这种想法固然对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一篇作文就对孩子失望,何况那些作文怎么也算得上合格!如若真能所做如所言,简直可打满分了!素质教育,创造精神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教育界早已把素质与创造当作了一件最时尚最亮眼的外衣,干什么都愣要披上它,难免给人吹毛求疵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