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有悖传统观念的教育思想究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观念,还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空想理念呢?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解读“前卫教育”。
前卫教育理念现实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沈杰博士
直面种种流行教育观念
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人们都看到,社会发展的质量状况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状况,因此对教育重要性的关注程度也就合乎逻辑地日益彰显。讨论教育首先需要明确这样的前提认识:人的素质培养是一种以遗传因素为基础而在环境因素塑造下的综合结晶体,人的潜能开发是一个由外在影响与自主选择同构的辩证过程。
如何“宠爱”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个体形成健康人格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对孩子的“疼爱”。儿童人格成长有赖于解决一系列心理任务:形成信任感避免不信任感、形成自主感避免羞耻感、形成主动感避免内疚感、形成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等等。真正的“宠爱”,应该表现为从精神上和行动上支持与帮助孩子解决心理成长的任务,而不是代替他去解决这些心理任务。
千万别“管”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言,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的弊病在于:前者不给孩子自己的心理空间,后者又给孩子过大的心理空间。而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深刻含义则表现为:给予他原则层面的适度导向、具体层面的更多自决,因为即便天资聪慧、悟性较强、富于自主的孩子也有困惑、弱势的地方,需要“高人”的指点与帮助。
无前提地学习“抢”?
现在有人指责我们的文化过分注重谦让和合作,强调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好胜精神,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注重培养遵循规则的意识。强烈的进取心与成功欲,只有与鲜明的规则意识和公平观念相配套,才是人格发展的真正幸事,也才有助于形成社会生活的有序性。
直面种种流行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抱以开放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它们对于教育目标的具体契合性来加以鉴别扬弃和综合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劳凯声
多些智慧,少点盲从
现今的父母重视孩子的程度大概是历史上罕见的。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实属可歌可泣。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宠爱又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他们爱愈深,教愈严,并完全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管束,放纵和抑制在这里获得了某种统一。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环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甚至泯灭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上奥校,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超出他们年龄的知识。
现在,父母们开始反思对孩子教育的成败得失。孩子并不是成人的附庸,成人不应把孩子看成是父辈的替身,或是其理想和意志的一部分。培养孩子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但是,对人生的感知和怜悯并不等于教育,对至善至美境界的向往也并不等于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结果本身。其实,教育的智慧就表现在希望和绝望、罪孽与德性、最深沉的爱和最强烈的恨之间……不能想象,一个人的成长中会没有教育的痕迹,更不能想象,真正的父母会对教育漠不关心。因此我不能简单地同意那些极其片面的观点。
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教育的智慧,少一点压制、少一点逼迫、少一点对时尚观点的盲从,我们的孩子会因此成长得更自然、更健康。
·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外籍教师Anna
在教育思想上有四个重要理念,即essentialism基本教育论、behaviourism行为主义、structualism结构主义、progressivism进步教育理论。essentialism是指在观念上给一个较为明确的是非概念;behaviourism是指在行为上强制性培养一般社会准则的行为习惯;structualism是指培养独立思考、处理事务的能力;progressivism则是指开发创造性。中国的传统教育多侧重前两个理念,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后两个。而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只包含其中的部分教育理念都不能说是完善。所以说,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各有利弊,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行融合,互相靠近。
但近一段时期来社会争论较多的几个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点,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归于东西方文化或教育观念的差异。它只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中国传统教育在遵循前两个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向后两个观念靠近,这是一个好的转变。
我来到中国教学最初,感到中国的孩子们自主性相对差一些,主要是老师在强迫。美国的学校在上课时常常会组织一些游戏,在玩中学,但中国的孩子把学与玩分得很清楚,我带他们一起做游戏,他们虽然会很开心却完全忘记了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孩子们现在都能够自主地在玩中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都有了很大提高。那些新颖的教育观点其实就是更侧重于这两方面的培养。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梁学英老师
教育是门学问重要把握好度
从报刊、杂志上时常看到这样的说法,“未来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你现在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遇到机会要去抢,去争取”,还有国外做过的一个调查说“从小受宠爱的孩子长大成功的机会更大”。
作为老师,我觉得这些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学校提出的“以爱育爱”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充满爱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毫无拘束地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现时实行的小干部竞选制就是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这种平等参与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为大家服务的愿望,并在服务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非常同意校长李烈说的那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为老师、家长、同学的夸奖,使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会激励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努力地付出。这种激励原则不论对孩子还是大人都是适用的。但同时我也担忧,从小过分受宠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性格形成上也会形成一定的偏差,无法承受挫折,当遇到人生逆境时有时无法走出来,甚至出现大人们无法想象的局面。因此我觉得在教育中,既要赞赏,又要批评、教育,使他们既要有敢说、敢干、敢想的魄力,同时也要讲求合作,懂得谦让,明白什么事要去争取,什么事要给别人留下机会。身为老师或家长,该管的要去管,不该管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做。教育是一门学问,教育者要把握好一个度。
前卫建立在传统基础上
“让孩子学会抢”、“孩子不要管”等近期被人们争论的观点,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更接近于西方教育理念。我在加拿大生活时常常能感受到这种差异。比如,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另一个小朋友打了一下,中国人通常会强调忍让。可幼儿园的老师却让他又还了一下那个小朋友,她说,她就是要让那个小朋友知道不可以随便侵犯别人。
对于这些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观点,我是理解并赞同的。毕竟未来的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文化也会更融合,这种思想下的教育有利于孩子自信、自尊、自立的培养。但同时,我要强调的是任何文化和观念的汲取都应是有选择性、有理性的,对于中国的孩子,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亦应建立在东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抢”没错,但应告诉他什么是该争取的,什么不是,像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的社会礼仪还是应该遵守的,不是说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个位子也要去抢,需要去“抢”的是自身能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也是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 steven·陈
教育要量体裁衣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传统品德延续着一代又一代。面对一些前卫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理解。我认为,教育子女是家长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在它成材的过程中,既离不开雨露的滋润,也少不了修枝剪叶的阵痛。试想,为了保护所谓的个性,一味任其发展,这个孩子的将来将难以想象。所以,这种前卫教育理念不太符合我们的国情。我深信,任何新的观点、新的理念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只有把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生的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只要是为孩子量体裁衣打造的教育方法,就是正确可行的好方法。-朝阳区林津
“前卫教育”我喜欢
·六年级学生杨雪
这几天我从报纸上看到有关“前卫教育”观点的文章,看完后我的想法很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直说吧,我喜欢前卫教育。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享受着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可自从上学后,我变得沉闷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犹如一条枷锁把我禁锢着。更令我苦闷的是,我的一切事情都要由父母做主,我没有自主的权利。比如,学校组织我们郊游,午餐靠大家一起来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请战,而我却因父母的劝阻失掉了难得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这将极大挫伤我的自信心,阻碍我的个性化发展。其实,我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学生,在这里我想对父母说,请不要过多干涉我的行为,更不要把我塑造成一个只知学习,却缺乏独立思想、没有个性的人。
不可成为教育主流
·首都机场王广山
也许,我受传统意识的熏陶太深,所以对所谓的“前卫教育”,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不错,人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就像如今我们不能还死抱着老祖宗的“四书、五经”,而放弃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学习一样。但正是在此种情况下,人类对知识和精神意识的培养非但不该放任、减轻,反而更应加重。
诚然,“前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有它一定的实践依据。我们不妨在儿童不同的成长时期,有节制地进行尝试,但万万不可纳入教育的主流。
前卫教育切勿走偏
·东城区孙理
“前卫教育”应该是具有超前意识的素质教育。根据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未来社会人才竞争会十分激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占据最有利位置。于是,时下“前卫教育”的内容就相当于是教育孩子“有竞争意识”、“学习上不能偏科”、“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成功在于勤奋”等。这样的教育的确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本来就缺乏合作、忍让的精神,有的性格上很脆弱,容易走极端。如果再以此种方式或理念教育他们可能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前卫教育定要切忌走偏。
错误教育误子弟
·西便门萧永利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警告过世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涮不掉的。”
而时下这些所谓的“前卫教育”我以为就是“配错了的药”,副作用很大的“药”。没错,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我们的“应式教育”也有大刀阔斧改革之必要,但没到“脱胎换骨”、全盘否定的地步。“前卫教育”打扮成拯救孩子的“救世主”的模样,装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嘴脸,其实葫芦里卖的啥药明眼人都知道。
“小树不修不成材,孩子不教不成才”,这再过一百年也是四海皆准的理。如今中国入世了,国门更加开放了,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要学习,但国外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别忘了,东西方文化教育向来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有自己的教育优势和具体国情,“诚实、友爱、宽容、互助”的传统美德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