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工业是制造产品,农业是栽培植物。制造产品有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能够按照制造者的意志毫厘不爽地批量生产出来。植物栽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她不是技术而毋宁说是技艺。同样的土壤气候条件,农作物的长势并不完全相同。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连结果都是难以预测的,因为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作用方式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毋宁说是相乘。比如说,种下的是蚕豆,而你用种植西瓜的方法去精心培土、施肥、治虫,那么,希望它结出西瓜来的愿望终究是零。
    叶圣陶的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而农作物则有。
    既然有生命,那就有它自身的意志和精神,也就是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
    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而且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
    人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她自身的规律。
    首先,人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内在可能性、主动性、没有外部刺激也进行自主活动的系统,所以人的成长是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任何别的人都是无法代劳的,我们只能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的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无止境的积累。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发育则需要教育者更多的耐心、爱心和信心。
    再次,每个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必须得到均衡的满足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扭曲而成病态。
    现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发展中国家,生机和危机并存,这就要求决策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轨道,一部分原因就是近二三十年来,我们涌现了大批的专家和伪专家,就是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我们重温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及叶圣陶的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