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公开课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的实事求是的公开课,一类是表演性的弄虚作假的“公开课”。为了表述简洁,我把后一类“公开课”加上引号――迄今为止我所抨击的都是这样的“公开课”。而对前一类公开课,我并不反对。
    反思的结论之一是:我不适合于上“公开课”。于是我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又不得不上。怎么办?我给自己订了个规矩也作为给邀请单位的条件:不上阅读课,只上作文课。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这首先得从“借班上课”说起。
    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是“借班上课”,至少我很难在堂课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我原来也上过这样的课,而且评价还不错。但我清楚: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
    但这也怪不得我。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从参加教育工作第一次备课起就被告知必须“备”学生(这个学生可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具体的个体)――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已经提前作好了“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
    因此,我一直腹诽“借班上课”。
    我丝毫不怀疑的确有真正高明的教师,能够借班上出真实的好课――这样的课,我是听过的。但我我完全没有那种能力和教学艺术――在事前一点不了解学生阅读基础的情况下进行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对我来说,难于上青天!
    于是,每当我不得不上公开课时,我便选择作文教学。
    按理,至少对我来说,作文教学公开课比阅读教学公开课更难上。因为如果进行阅读教学,我可以拿一篇课文来闭门造车地准备。如果某篇课文上熟了,我可以拿着这篇课文“走南闯北”,根本用不着备课。而作文教学不然,我必须得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上起来才有针对性。尽管上作文公开课比上阅读公开课难,但我又认为,就事前了解学生而言,作文公开课有一点比阅读课强,这就是我可以事先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因此,每次我借班上公开课,我都要请对方单位提前请当地参加公开课的学生写好作文给我寄来。然后,我至少要花整整两天时间对每篇作文进行批改和研究,大到学生整体的谋篇布局,小到作文的一个错误标点。这样一来,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对该班学生的写作状况就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尽管学生没有见过面,但他们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每次去上课前,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我都能说出来。
    这里得补充说说我平时在班上的作文教学。我的作文教学十年前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程序”,总的精神是最大面积地鼓励学生并最大面积地让学生参与,同时,师生共同研讨写作规律。另外,为了让作文教学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我对课堂进行了一定的包装,每次作文课都由10来个小板块组成:“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咬文嚼字”、“出谋划策”、“教师试笔”、“昨夜星辰”等等。当然,由于每次的作文题目不一样所以每次评讲课的具体也板块不完全一样;更重要的是,因为每次学生作文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随机活动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而言,每次作文课都充满了“悬念”。
    回头再说“借班上课”的作文公开课。如同在我班一样,我也有相应稳定的“程序”,但课堂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学生不一样,写作水平不一样,我的引导也不完全一样,有时为了临时出现的新情况,我不得不将就学生而增加或取消一些环节。最近两次作文公开课,我都以高一教材的作文第一单元“用心感受生活”为写作内容布置作文然后进行评讲,但由于学生的写作总是充满个性色彩,因此我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体现出针对性。
    其实我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是不可能取消,也不应该取消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改进。而且我也知道,既然有公开课,就免不了要“借班上课”。但是我又想,我们能不能按“借班上课”的特殊性来评价公开课,以尽量避免公开课中出现的虚假现象呢?比如,能不能允许公开课“冷场”呢?能不能允许公开课上没有学生主动发言?能不能允许公开课上教师讲得多一些?能不能允许公开课上教师不慎失误?能不能允许公开课没有“完整性”?能不能允许公开课上没有“高潮”?能不能允许公开课“平平淡淡”一些?等等。
    如果这样,可能公开课会真实一些,至少我将不那么怕“借班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