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校 画出的是震惊
    一位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教育习俗和教师个人早期的学习经历有关。
    傅道春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教师退休了,回忆一生的教书生涯,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一直都在按照自己中学老师的方法教书。这种早期的影响,成为许多教师后来接受新理念的“塞子”。
    但同时,傅道春又指出,现在的教育新理念、新名词层出不穷。是不是每种说法都会运用呢?这也未必。在一个校长培训班上,傅道春设计的一个参与式活动,使不少校长的教育理念“现了原形”,引起了他们的反思。
    一节培训课上,傅道春让48名参培的校长每人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出自己的学校,让大家来认识。校长们没有异议,埋头作画。很快,作画完毕。傅道春大概扫了一遍,问:画到人的请举手。许多校长一下愣了,48位校长中只有12位画到了人,更多的画的是学校的大楼、树木、花坛。接着,傅道春又问: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举手的人更少了,只有4人,其中一位校长在图中画了两排人,他解释说,第一排画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第二排画的是教师。可是,傅道春问他:“学校的主体是什么?”“是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嘴里谁都会说的理念,在内心却未必得到认可。
    问到这儿,还没完,傅道春再问:画出了学校所在社会环境的请举手?画出了学校特色的请举手?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这堂培训课上完,校长们震惊了,他们内隐在心中的某种东西被唤发出来,赤裸裸地暴露显现。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学要有大教育观,这些一个时期来耳熟能详的理念,落在一幅画上时,却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崭新的教育理论,才能带来崭新的改革,这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与力量所在。
    问职业 问出的是跨越
    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什么,将决定他的职业定位。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街上,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教什么?”“教数学。”“干得怎么样?”“还不错,平均成绩95分。”从这位教师的回答分析他的职业定位,他将自己的职业关注放到了书、学科与学科成绩这些狭小的空间,完全忽略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育人。
    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不同、期望不同、态度不同、方式不同,将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一次,报告会刚一结束,一位浙江的教师找到傅道春,激动地说:“傅教授,听了你的报告,我认识到真的不应该打击学生。”
    原来,不久前这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这位老师当时想也没想,就说:“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造句对,这位教师很满意,认为这名学生造句水平高,好好地表扬了一下。于是,从这节课后,受了表扬的学生别喜欢造句,也越造越好,另一名学生则越来越怕造句,也不喜欢语文课了。
    听完傅道春的报告,这位老师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专门将这种感想与傅道春探讨。傅道春对这位老师说,你已经跨越了第一步,将你的关注转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可是,你的关注还不全面,还没做到与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以这堂课为例,发现本应该是一种独到的见解,第一个学生的造句带入了他的生活感受,是真发现;第二个学生的造句看上去不错,可是,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假发现。
    通过这个案例,傅道春说,如果教师的职业关注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恐怕将很难找到与新的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方式,还会在无意间打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看课堂 看出的是观念
    走进课堂,看教师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就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关于这一点,傅道春也讲了一个事例。
    英国支持中国的边远教育,为了确保这种支持取得实际效果,英国要求受助校的校长参加由他们提供的培训。一位甘肃的校长参加培训回到学校,心情非常激动,立刻召开全校大会,要求全体教师不要站在讲台上,一定要走到学生中间。这是一所只有3名教师的村小,3名老师满口答应,表示响应校长的号召。第二天,校长专门去检查,发现老师们居然还是站在讲台上,一急之下,他走进教室,把讲桌搬下讲台。校长前脚出教室,教师后脚又将讲桌搬回了讲台。反复几次后,老师们终于说了心里话:我一离开讲台,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傅道春说,老师从讲台走下来,他丧失的是什么?是某种师道尊严的权威。更主要的是教师角色意识没有转变,所以,他在课堂上的路线也无法改变。这里蕴藏着一个观念上的革命。
    除了课堂上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式、教学工作的合作方式和建立专业性评价思想,都是新的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