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稿:教育:请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18

     说起对新世纪教育的眺望,我却忽然想起了2000多年前,孔子与其学生的一次聊天—— 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安邦治国之理想,孔子却不以为然。随后他问曾点:“点,尔如何?”曾点从容不迫地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意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比起子路等人,曾点的志向似乎并不“崇高”,但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我是大学时第一次从《论语》中读到这段对话的,当时颇感困惑:曾点的话,毫无半点雄心壮志可言,不过表明了他是一个“耍哥”而已,为什么竟然博得孔子的赞赏呢?后来,我成了一名教师,再读这段对话时,我渐渐明白了一点点,或者干脆说我开始“理解”孔子了——从他对曾点的赞赏,我间接地感受到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境界?),这就是人与人(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我甚至想像到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或席地而坐谈经论道,或迎风而跑歌咏舞蹈,他们的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闪烁,他们的笑声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

    这么一幅令人神往的教育图景,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真是一种奢望。我决非感叹教育的“今不如昔”——无论是从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形式,我们今天的教育当然远比孔夫子时代进步;但如果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看,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成为笼中的金丝鸟。50年代的孩子还可以惬意地划着小船沐浴“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而今天的孩子只能从老师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中去羡慕他们的爷爷奶奶的童年了!

    我不想在此抽象地论证大自然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我只想说明这样一种可怕的教育现实:当我们的孩子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或者能够在小小年纪就取得钢琴、小提琴以及其他什么乐器的“十级证书”时,或者能够一口气背下圆周率后多少多少位小数时,或者能够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比赛中拿会金牌时……他们可能已经被畸形的教育异化了!据有关专家调查,现在相当多的城市孩子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晚上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听不到远处的声音,不会和别人一起玩。专家们指出,孩子们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其实,即使不用专家们提醒,几乎每一个教育者(当然包括孩子家长)都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孩子身上看到“退化”的征兆——前年,我和学生一起到野外徒步旅行,结果我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的体力远远不如我这个“聊发少年狂”的“老夫”! 我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过一篇题为《城市的孩子在退化》的报道,说的是记者暑假在山东某少年军校的见闻。记者记叙了这样一件事——

    午夜,一阵警报声把少年军校的小学员们从睡梦里紧急集合到了军校的操场上。

    下面要进行的是夜间观察和潜听的训练。孩子们兴奋起来,他们一个个新奇地把小眼睛瞪得溜圆,小耳朵支楞着,极力地去捕捉夜幕中传来的光影和声响。

     “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教官问。

     “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

     教官:“大家往远处听。”三公里外,拖拉机的“突突”声虽很微弱却清晰入耳,在场的大人都听到了,但孩子们还是说什么也没听见。

    教官急了:“大家集中精力,有一辆拖拉机,听到没有?”这回没人吭声了。在些在城市喧嚣里长大的孩子,也许从来就没有过听远方声音的体验,因此也就没有远听觉的意识。后来经过教官的一再引导,大部分孩子开始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了,但是仍有一些孩子没有远听觉的能力。然而在10年以前,孩子们的远听觉通常能达到五公里。

     记者感慨万千:“一个月的少年军校活动,我们感受到城市里的孩子的‘退化’: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调节降低——离开了空调的孩子,一动就大量出汗;例举性思维下降” ——大话套话会说具体的事例不会说;创造兴趣降低——学了三种打绳结的方法,你让他们由此去发明第四种打绳结的方法,他们很可能告诉你‘我不会’‘我没想起来’。……如今的孩子们过多地生活在了电视、VCD、电子游戏机、音响、电脑等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人类的某些天性只能在儿童时期形成,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可能成为终生的‘残疾’。”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们总是对教育寄予太多的厚望。但是,教育在随着科学发展而进步的同时,却远离了大自然,而远离大自然的教育无疑不是完整而健全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忧虑。当年,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读到这段话,我真是心痛——为现在的孩子们心痛!现在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相反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要具体落实在学生的“六大解放”上;否则,无论怎么高喊“素质教育”都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叙述他和学生们的野外生活:“每当学年一结束,我就跟孩子们一道去远足旅行,去田野、森林、河边旅行。跟孩子们一起在南方晴朗的星空下宿营,架锅煮饭,述说图书内容,讲传说和童话故事,这些对我来讲,是一种幸福。”他还曾这样说道:“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儿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成为个人体验所充实。”

    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千年,孔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向往的教育境界仍然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煦煦清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飞翔心灵、解放个性,这是我对新世纪教育的企盼。

    ——是的,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颗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的一缕炊烟,都能使我们和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冰心:《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