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会的激烈竞争有目共睹,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将这种竞争演化成了对于自己孩子们的无尽期望,以及相伴而来的强力压制和束缚。我认为,家长们这种应对社会的心理与方法,肯定是不妥的。
要说这中间的道理,其实谁都明白。首先,成才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木桶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整个社会与任何一个社会团体、组织一样,人力分布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有顶尖的精英,也有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而且大多数还是普通劳动者。对于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与个别精英相比,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选择、适应能力更具有决定作用。但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社会开始鄙夷起大多数普通劳动者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也离不开普通产业;新兴产业离不开高级专业人员,也离不开一般劳动者。加入世贸组织,只意味着更广泛的机会和发展,却无法证明普通劳动者的存在无价值。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生活中去看,我们大概没有理由说总统、总裁之外的人都不成材,更没有理由说除了上哈佛、剑桥,考入其他学校就不是接受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是我们老祖宗的古训了,现在有多少家长认真地思考过,自己孩子这块材料的特别之处是什么,怎样帮助他顺利成才?大千世界千差万别,面对的又是世界万物中最复杂、最能动的人,成才之路怎么可能有万古不变的通则呢?
其次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发展也好,成才也好,涉及的内容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看今天的社会,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分数成了惟一的标准。有了好分数,一俊遮百丑,教育、培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我们且不去说那些屡见报端的“好孩子”们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怪事”,单就那些“成才教科书”中的不少教诲,就实在让人为孩子们害怕。就在那几本热销的书里,竟然会明确地、振振有词地为长到20多岁没洗过一块手绢、一双袜子的成才者辩解说,学习就是最艰苦的劳动,学习好的孩子不会存在不爱劳动的问题;还有的对于只沉溺于个人学习,不喜欢参与群体活动的现象也加以赞扬,全然不顾这种状况对孩子可能造成的长远心理伤害。如果我们真正实事求是的话,真的应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是在正常、全面地发展着吗?
精心制造“神童”反酿悲剧的故事不但在中国上演,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也有这样的母亲。近日在网上看到消息,一个轰动全美国的9岁神童贾斯廷因精神障碍、自杀倾向被送往治疗精神疾病的专科医院。随后,他母亲承认,出于对孩子的爱,由着自己的情感和想像,对孩子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父母们望子成龙,存在教育上的误区,已经成为引发今天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的社会舆论为什么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推波助澜呢?
本栏目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协办。(陆士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