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名词来自一次真实的测试。早在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经典研究“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这个旨在纠正教师偏见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基础上,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把他们称为“学术有为,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冲击力,是未来的花朵”。一个学期后,再以这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分数有明显的提高。研究者认为,在这一研究中导致学生成绩提高的原因是由于这些所谓“学习有为者”名单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据此,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将在教学效果上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良好作用。在这个试验中,老师在获取某些学生有潜力的信息后,产生了期望,而期望化作了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则因老师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动力。这种现象也被教育学家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道理今天又在孙维刚的科学的教学法里体现出来。是他对学生的高度的期望、饱满的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改造了原本普通的学生。在现行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虽已列入教育学的典章,但这种信念并没有在每个教育者的头脑里扎下根。孙维刚的成功在于他眼中没有不好的孩子。他把曾经是捣蛋鬼的学生改造成了北大的高材生是源于他在重病中给这位学生写了真诚鼓励的五封短信。据学生家长说孩子在读信时的眼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鼓励、期望。那么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生生龙活虎的潜能将被激发,期望效应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从大的方面看,国家现代化建设需大批的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从小的方面来看,现在绝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如果由于我们教育的失误,影响了某个学生本来应该得到的发展,那么对该生及家庭来说是100%的失败。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即牢固树立起教好每一位学生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