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一部电视剧的一段情节让我感动得差点流泪了。但感动过后,我对这段情节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反思了一会我们的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那段情节是这样的:一个父母离异后与酗酒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读小学的孩子胡乱地拨家里的电话找妈妈,最后终于拨到了一个富有爱心的中年妇女的电话上。于是,中年妇女便在电话里做了这个孩子的“妈妈”,于是,后来这个孩子便经常能从电话里感受到“妈妈”的爱。或许是我的感情太过丰富而又脆弱的缘故,如此简单的一个情节就让我感动得差点流泪了。
     然而,感动过后,我想到了这段情节中的一个不谐调的细节,那就是在电视剧中被反复强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考第一名”。
     撇开这个细节的真实性与代表性不谈,我认为在这段情节中的这个不谐调的细节在强烈地暗示观众: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能得到也才配得到完整的“爱”。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现行教育一直存在的最大弊端。甚至在我们的社会绝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一弊端思想也不知不觉地广泛存在着。
     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这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而要教育孩子们去尊重人,去爱人,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孩子,去爱孩子。过分地强调成绩的重要甚至将它与孩子能不能得到尊重与爱愚蠢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观念,这无论是对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孩子的心灵的正常健康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我们总是习惯了见识不幸的孩子成绩优良,很少有人能去思考一下不幸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又应该怎么样?如果哪一天中国能够拍出一部反映不幸的孩子成绩不好而且也得到了并且完全无愧于所得到的完整的爱的电视剧的话,我想它一定能够引起轰动与人们的深入思考,中国的素质教育也才能算真正有了一点起色。
     前不久,有的报纸上曾经就一个父亲向孩子登报道歉的事讨论过这样的行为到底应不应该的问题。能够挑起这样的讨论本身便说明在我们的某些教育者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接受平等尊重的现代教育观,仍然不打算在中国推行真正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个“人”的现代公民教育。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的浸淫使我们的许多“长者”都习惯了做“权威”,习惯了在后辈们面前“永远正确”。不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的这种习惯,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