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燕赵都市报》刊登了一个县“教育产业办公室主任”的一封来信,披露了他自己和同行们以及他的领导们如何“圈地洗钱”的内幕。比如,本来市场上0.3元一本的作业本,却按0.6元卖给学生,而且每个学生每年买“统一作业本”的钱不能低于10元。仅此一项,从全县10万中小学生中,就有50万元以上的赚头。再比如,从街上花2.1元钱批发来的盗版学生用小字典,却按定价11元要求全县5万多小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而倒腾这笔“生意”的某领导,没费吹灰之力,净赚30多万元。
     看了这条消息,我惊的不是净土中的“不净”,而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领域,怎么突然间冒出了一个“教育产业办公室”?是这个县的教育局“独创”,还是编制部门批准?是全国“仅此一家”,还是早已“遍地都有”?
     “教育产业办公室”的奋斗目标,大概是要把教育办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业,而教育要实现“产业化”,就只能开发自己的“权力资源”。你敢不买我的商品,那我就有权不让你当校长、不让你当主任、不让你当老师、不让你来上学。“产业”一旦办到这种地步,就丧失了教书育人的道德底线。
     当然,一些地方的教育之所以要实行“产业化”,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经费严重不足。但“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真的都用到了教育、用到了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学生身上吗?这是让人怀疑的。
     摘编自《工人日报》4月16日 文/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