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谓“诗意”?诗意的本质当然是情感。过去,看起来我们也许还非常具有爱心,但现在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狭隘?是否庸俗?是否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来决定着自己情感的浓淡?果真如是,我们便会毫无诗意,或者说是诗意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为什么现在许多人缺乏教育理想?我想就是因为缺乏浓郁的诗意!
    增添我们的诗意吧!如果我们“栖居”在理想的高处,那么我们的教育视野便会广阔无比!
    我所说的教育视野,首先是指文化视野。回顾过去,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我们仅凭一本教参就能“打天下”,使自己的话语充满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学生会很轻易地从网络上搜索到名师们的教案及其高足们的学案。——此时我们仍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势必会使他们昏然欲睡。于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有所发现,要有大发现,从而让学生被我们的智慧美所吸引。
    这里的发现,一是指有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比如有人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大胆地把重点放在似乎无足轻重的人物佚之狐身上,把佚之狐的十四字话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作为一堂课的突破口,引导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同学们知道佚之狐是一个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具有军事智慧的预言家、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决策者、积极主张进行政治对话的政治家、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敢于唐突国君的具有胆识的忠贞之士,最后得出“正是因为有了佚之狐的指挥若定,才有了烛之武的纵横捭阖”、“功不可没佚之狐”的新解。教者不同的讲法,使得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使得每一位同学都流露出敬佩的眼光。 二是指有独特的视角。比如有人在设计《黄鹂》一文的导入程序时,抛开了陈陈相因的导语,先是在黑板上板书“美丽的鸟”的字谜,等同学们竞猜出“黄鹂”后,请同学们翻看课本前面的插页《黄鹂》,然后以优美的解说词把每一个同学都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这种境界正与作家孙犁的写作内容水乳交融,使同学们对文中“极致”的美有了强烈而真切的向往。如此独特的视角,来自教者对谜语、绘画等方面知识的熟悉。
    其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仅仅具有文化视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我试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说明我的看法。
    一是时间视野。与每一个学生的整个人生比较起来,他们在学校的日子,无疑是十分短暂的。我们紧紧抓住学生在校的几年时光,让他们学习的容器里拥有高额的分数,这当然没错;但如果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我们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作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今,人们提倡终身教育,我想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与学习的缘分将会是“今生”的、“一世”的,这就意味着即便让学生在分数上留下一点缺憾(一方面以后还可以弥补,另一方面也应该效法美国放低基础教育的“底线”的做法,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活动课程和自主时间),也决不能让他们在前途上留下丝毫的缺憾(暂时的高分所导致的永远的低能,只能使未来的中国仍然与国际性奖项如诺贝尔奖毫无无缘)。所以,我们的眼光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
    二是空间视野。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堵围墙,而除了围墙之外还有一“堵”门卫。这两堵“围墙”当然是用来隔断安全隐患的,但假如我们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制定种种“不准”(如不准逛街,不准进店甚至是新华书店——不少学校都是由老师代劳,集体购买书籍或资料,集体收费,从而导致“乱收费”),那么学生就如同置身于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我们更不能筑起自己心中的围墙,以对分数(实际上是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莘莘学子除了一间小小的教室和一方平静的校园以外,他们的心中难道就没有别样的世界?
    三是课堂视野。中国学生的课堂,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切为了求知,因为学校的工作——一切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这样,面对课本,我们总是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行进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努力纠正的错误。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难道只有是与非吗?没有美与丑吗?没有善与恶吗?难道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吗?否!认知活动固然是教育的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我们如果把它看作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教育伤痕累累!试问,那位清华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是谁给的?我要说,是我们的老师给的!老师呀,我们再也不能仅仅给他们头脑,而不给他们心灵了!让我们对课堂作一些改革吧!让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我们与学生在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等。有了这一新的课堂视野,我们在学生身上的教育附加值就会增加,我们的教室就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真正成为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教师,我们的教育视野应该是无比宽广的,而不仅仅是陈陈相因的狭隘知识、人生沧海中的短暂时光、巴掌大的校园和冷冰冰的认知活动。我想,如果我们都“栖居”在了理想的高处,那么整个中国教育就会站立于理想的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