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科发展与学科制度建设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04

  近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学科制度建设的科学化问题也日显突出,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例如: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一些学科名不副实、定位模糊、研究失范等;学科制度化和体制化滞后;学风浮躁、学术道德缺失。这一切都阻碍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学科乃至整体科学的发展。2002年初,《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北京召开学科制度建设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就我国学科制度建设的内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加强学科制度建设的措施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后,本报《理论周刊》学术版邀请部分与会学者就以上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我们希望这些阐释能对我国学科制度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主持人:本版编辑薄洁萍
嘉宾:金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蔡曙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伯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科部教授)
  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


  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和发展的,学科制度是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

  主持人:什么是学科?什么是学科制度?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今天谈学科制度建设的基础,请各位学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金吾伦: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科学分化产生的,有的则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整合生成的,特别是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内部和学科发展的环境之间有着多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与把握这些特点,会使学科制度创新更富有成效。

  郑杭生:在我看来,所谓学科制度就是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在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背后,还有某种深层的理念支撑着。所以,从层次来看,学科制度是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处在第一层次的是学科深层理念;处在第二层次的是学科规范体系;处在第三层次的是学科物质体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主要是学科制度的软件;第三层次则主要是学科制度的硬件。比如就社会学来说,其深层理念,就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了落实这一深层理念,就必须有它们的物质保证、物质体现。这就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学科制度结构”: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权威的出版物,基金资助等。

  科学的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

  主持人:学科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那么科学的发展对学科制度建设究竟起怎样的作用?

  蔡曙山:学科与科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自身的规律决定学科的规律,科学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只要有问题的地方,就会有科学和科学研究。而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学科。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讲到学科体制或学科制度,其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又体现在二级学科的划分、学术评价指标、得到承认的学术成果,特别是经典性学术著作以及学科的历史(学术史)这样一些规范之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以规范化为目标,在时间上它相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滞后的,在空间上它相对于科学研究是不连续的,仅仅是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集合。

  在科学与学科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中,科学是第一性的、决定的方面;学科则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方面。这个关系不能颠倒。学科体制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科学和科学研究。我们所说的学科体制建设,只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考虑,那就是要按照科学自身的规律来考虑学科体制建设的问题。学科划分和学科设置是学科体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科划分是学术的,它往往采用学术的标准,由科学家或学者来完成;学科设置是行政的,它更多考虑管理的需要,由管理者甚或行政领导来完成。符合科学标准的学科划分是符合管理标准的学科设置的基础。

  学科制度建设的内容涵盖面很广,它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的“净化”同步的过程

  主持人:学科制度建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吴国盛:一个学科之成为一个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式。范式有观念层面的,也有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的。学科建设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范式的建构和巩固。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知识传统或思想传统,或者具体地说是一种研究纲领。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着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这后一方面,我们称之为学科的制度建设。学科的研究纲领与学科的制度创设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且前者具有决定性。我们要意识到,制度建设要留有余地,要为范式创新留下余地。

  李伯聪:学科制度建设的内容涵盖面是很广的,诸如成果发布制度、职务(职称)评定(聘任)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学科奖惩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学科教育制度、学科期刊制度,以及包括基金制度在内的拨款筹款制度等等,都是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科制度的内容中有些是属于法律性质的制度,有些是属于行政性质的制度,也有一些是属于道德性质的制度。制度是需要有人执行的。制度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不但取决于制度本身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制度被遵守的程度,即取决于制度运行的情况。在制度问题上,我们不但要关注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而且要关注制度是否在良好地运行。

  主持人:我国目前在学科制度建设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金吾伦: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学,最突出的有混沌学、协同学、混杂学、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等等。这些“学”有的正在形成发展,有的已相对成熟了。毫无疑问,学科的生成和发展都将符合生存竞争的淘汰机制,有的生长壮大了,有的在选择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不必去规范它们,但却有一个如何对待它们的问题。搞不好有可能成为创新路上的绊脚石,也有可能成为制造科学垃圾与伪科学的合伙人。这就是说,我们在学科生成发展的源头上就提出了问题:要不要规范?该怎样规范?我个人认为,要创立一门学科,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假定;二是能逐渐形成学科共同体。否则将是无根之本,甚至是无效劳动。

  乐国安:学科制度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撑体系。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对学科制度建设产生一些影响。诸如在学生的培养、研究基金的评审、研究成果的鉴定、职称评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乃至院士的遴选等方面出现的种种管理上的弊端和具体操作中的问题,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使得不少学者忧心忡忡,甚至喊出了“反对学术腐败”的口号。实际上,学科制度建设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的“净化”同步的过程。

  李伯聪:是否设计和制定出了良好的制度是关于制度的“应然”的问题,而关于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和运行情况的问题则是关于制度的“实然”的问题。就我国当前学科制度建设而言,我们在“应然的制度”和“实然的制度”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就是说,既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存在着制度运行上的缺陷;或者说,既有“成文制度”的设计问题,也有传统上所谓的学风问题和学术工作者的道德,尤其是学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问题。当前,我国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许多学人心态浮躁、学术成果水平浮浅。究其原因,既有环境诱惑的因素,也有学科制度设计缺陷、学风和职业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们仅仅依靠加强学科制度建设是不够的,还应当大力强调加强学风建设。

  学科制度建设应以内在建设为主,以“内”定“外”才能水到渠成

  主持人:对推进我国学科制度建设,有什么具体建议?

  蔡曙山:我国多年不变的、滞后的学科体制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目前的一些作法又强化了过时的学科体制。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势必制约甚至阻碍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我认为目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加以解决:1.各级学科管理部门(国务院学科办、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等)应该认真清理现行的学科目录,对过时的学科进行压缩或删除,对已经发展成熟的新兴学科,特别是世界各国都有设置而我们没有的学科,要予以扩充和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学科管理部门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用体制来保障学科调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2.考虑到学科设置的滞后性和离散性,学科调整不可能完全满足具有超前性和连续性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此,应参照世界各国的通行作法,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具有本国最强科研实力、最具示范性的科研单位,在学科设置上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其按照国际标准自主设立学科,并在学位点设立、重点学科评审、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基地建设、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等各方面予以承认和支持。这样,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乐国安:学者们在学科制度建设中应当注意做如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澄清学科界限,明确学科分类。进行学科制度建设,首先要对各学科有明确的定位。目前,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一些研究内容已经有了明确的学科定位。但是,学科分类混乱的情况依然存在。这类混乱现象的出现似乎是源于教育、研究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但事实上这类规定是依据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而制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学者应当在进行学科制度建设时对现时仍混乱不清的学科分类做责无旁贷的澄清工作。

  二是树立学科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以社会心理学为例。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属于“舶来品”,然而其研究对象又具有极强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在确立社会心理学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时,既不要完全以中国社会心理学达到“西方社会心理学化”为目标,也不能以完全地使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为追求的终点。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并且使之融入世界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

  三是学科制度建设的学术研究方向。这里所说的研究方向,是广义理解的。它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内容和研究采用的方法三方面的含义。

  吴国盛:制度建设包括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建设主要是争取外部社会资源。比如争取社会舆论的重视,政府的重视,投资者和慈善家的重视等。有了这些重视,你就可以争取到硕士点和博士点,争取到更多的研究经费和出版经费,能够创办一些专业期刊,等等。学科的制度建设应以内在建设为主,以“内”定“外”,外在的制度创设应该大体符合学科的内在制度建设水平。目前的“内”“外”倒挂现象,除了与政府干预学术过强有关外,与学科内在制度建设的严重匮乏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政府减少对学术干预的情况下,更有成效的是加强学科的内在建设。所谓内在建设,主要是各种各样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的建立,而且这些标准和规则只有成为人人心中的共识,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制度,才能起到规范作用。有了强劲的内在制度建设,以“内”定“外”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