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对一个少年犯的落泪采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06

      新华网兰州6月6日电(记者 张严平 肖敏)

     从没有一次采访像这样让我们感到内心的磨砺。

     同情他吗?恨他吗?

     当一个稚嫩的、成长中的灵魂赤裸出它经年岁月不为人所知的煎熬、磨难与坠落,刻在我们心里的已不是一般的爱与恨,那是一种痛苦的震撼!

     谁没有自己的少年?谁不是从少年走过来的?人们常说,花季少年。的确,少年如花。然而对一颗净如白纸、柔如花瓣的少年的心来说,它又潜伏着多少成长中可能有的危机?幸福的少年都是相似的,家庭和睦,父母关爱,老师如友;不幸的少年却各有各的不幸,甚至可能就是一句恶意的话语,一个嫌弃的眼神,一记毫无理由的野蛮的耳光,或是一个无形的沉重的压力。

     在景泰几日,我们真的有点像祥林嫂了,一见到有中学生模样的孩子从眼前经过,就会唠叨半天:“齐刚本该和他们在一起啊!”

     我们甚至做了种种假设:如果他能够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如果父母不是对他有那样大的压力;如果他在迷茫与痛苦时,父母、老师可以倾听他的心声;如果,如果……他该有一个多么美好灿烂的生命!

     我们并不质疑齐刚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爱一旦转化成“望子成龙”的功利,并加之持之不断的责骂与暴力,“爱”就是一把伤害心灵的刀。有关专家认为,说到底,这种所谓的“爱”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它已经没有了对孩子的真情,有的只是光宗耀祖的个人私欲。

     父母的爱还应是包容了更多美好层面的东西,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亲情、尊重、关爱、宽容,都是滋养孩子心灵的甘露,缺失了这种甘露的家,对于孩子就是一片可怕的沙漠。

     我们并不质疑学校老师对孩子们倾注的心血,甚或对齐刚的偏爱,但是,他们应该知道,对一个学生如果只关心他(她)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精神的引导,这是教育的失职。

     采访中,我们曾和多位中学生交谈,让我们沉思良久的是,他们从父母、老师那里最想得到的是同一个东西:理解与交流。然而孩子们最想得到的这个东西,在现实中,却是那样难以实现。我们采访到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没有平等地和自己的父母、老师交流过心里的想法。孩子们说,在大人眼里,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机器”。

     几位中学生坦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喜欢去网吧?因为上网聊天、听音乐或者玩游戏,可以使他们感觉枯燥、压力的学习生活多一些快乐与自由,在这片天地里他们能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的想法没有错,问题的悲剧在于:他们是一座没有设防的城。

     当我们的父母与老师把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拱手抛弃时,这片世界就放了野马。而缺少管理、毫无节制的网吧生活恰恰在这时容易给予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一种带有更多虚幻色彩的、脱离实际的、难辨良莠的错位导向。在景泰采访时,遇到一位退休工人,他流着泪给我们讲述了他已上高中三年级的儿子如何沉迷网吧而弃学。我们回想,齐刚有同样的经历。

     网吧对于孩子该不该关闭,社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它至少陈述了一个事实,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手上有一本齐刚的笔记本,上面有他从各种书籍、报纸上抄录的格言、短文、诗歌,也有他自己写的小诗,其中在几页空白处,有他用毛笔写下的重重的“忍”字,显然后来发生的事是在他的感觉中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做出的,我们惊叹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有着我们大人难以想象的多思多感,对这样一片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漠视它?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平等的”。我们做父母、老师的真应该静静地问自己:我给予孩子这种平等了吗?

     那一日采访,我们知道自己是在景泰县看守所的一间审讯室,我们知道审讯室这道铁栅栏的后面是一个杀了人的罪犯。然而最后当这个轻易不在人前落泪的孩子,突然失声痛哭:“我想念我的学校,想念…… ”,这一刻,我们再也收不住涨满眼圈的泪水,因为我们知道,渴望理解、渴望沟通的少年的心灵有着千千万万,这是无法释怀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