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研究性学习都在学些什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7

  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笔者先后参加了好几所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汇报会,并看到了许多相关报道,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在中学生的研究性题目中,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越是题目大的,就越被推崇。甚至有人说,中学生做了研究生都做不出的题目!

  前几天,笔者又参加了一所学校举行的研究性学习阶段汇报会,学生们的论文集引起了我的思考。先看看论文题目:《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对媒体语言错误的调查》、《解读出国留学热》、《由北京空气质量所想到的》、《上网的速度与费用》、《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以及关于贫困山区崇礼县的5篇调查报告和分析文章……多数题目并不高深,都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

  高一年级的王烨等16名同学,利用假期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崇文区图书馆和一些网站做调查,在被抽样的30名17岁的学生中,有56.7%的人一年时间里只读过1 5本课外书,读过6 10本的有10人,占33.3%,读过10本以上的只有两人。“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会使人丧失与世界和睦相处的能力。”王烨他们在论文“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中这样写道。

  王一言同学和5位伙伴对媒体的语言错误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发现,很受北京百姓欢迎的一家报纸,竟然每天的版面上都有不少语病和错误,误用标点更是家常便饭。“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义,导致文章说服力下降,也会误导读者,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通过这个调查,王一言他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更加注意了。

  谷春子、李丹等同学研究了近几年中学生的留学热问题。他们通过对150位中学生及相关人群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留学年龄应在18岁以上,有自控能力,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语言能力,盲目地在低龄时出国会导致淡忘母语,沾染不良习惯和没有同年龄朋友等问题。

  王烨、谷春子他们的调查,从专业的角度看可能还不成熟,然而,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发现问题、接触社会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题目涉及的都是每个人身边的事情,是他们视野中的问题,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课题,更能激发他们探求的兴趣。

  记得和一位学者交流时,他曾经对笔者说,在中学里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好事,但是现在的宣传报道中有一种误导的趋势,总是说××中学生做出了大学生、研究生都做不出的课题,或者××学生因为做了一个很专业的课题而被名牌大学看中。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但绝不会普遍。科研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艰苦的努力,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备,各方面的能力也还需要培养,不能、也不应该让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好高骛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与能力,让他们感受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的乐趣,体会科研的严谨、科研的艰辛,也许能取得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