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聚焦农村学生触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01

    在农村,电脑虽然没有像城市那样普及,但网络正以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征服着农村的中学生们,网络离农村学生越来越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的中学生怎样看待网络?农村的学校教育该如何面对网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些问题已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为此,笔者作了一次关于农村中学生与网络的问题调查。

    调查学校是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距市区2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所在乡镇中有网吧5家。调查对象是高一、高二年级的所有286名同学。调查采用随机抽查、问卷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显示,97%的同学认为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是21世纪的通行证之一,都希望快点掌握网络技术。只有4名同学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与自己无关。由此可见,农村中学强烈需求网络技术。

    农村女生拒绝网络

    众所周知,农村的电脑普及率极低,我们调查的286位同学中家里都没有电脑。但是另一方面,学生中已有172人上过网,占调查人数的60%,其全部为男生,94名女生中竟无一人上网。由于学校虽然添置了微机教室,但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所以街面的营业网吧成了这些上网学生的惟一选择。

    在上网的同学中,有80%的同学表示想通过上网掌握网络技术,有1.2%的同学想借此提高学习成绩,17%的同学因为无聊、烦闷而上网,其中大多想结交异性朋友。在上网时间上有24位同学选择在白天休息时,112位同学选择在星期天、节假日,20位同学选择在晚自习放学后,有16位同学选择利用请假、逃课方式上网。

    校园上网最受青睐

    对于上网费用,每月费用在10元以下的有134人,10—30元的有24人,30元以上有12人。以每小时1.5元计,可以算出他们相应的每月上网时间。在问及家长对上网的态度时有88%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孩子上网,10%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只有2位家长支持孩子上网,占调查人数的0.7%。在调查通过网络交友情况时,有近一半的同学想与网友建立另外一种联络方式,其中电子邮件最受欢迎,占88%,有10%的同学选择直接见面。

    在调查网络交朋友的真诚度时,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只有21%的上网同学认为自己在网上交朋友是真诚、坦率的。可见,网络的高度隐蔽性确实能造成学生道德感的弱化。

    另外,在被调查的286名同学中93.5%的同学愿意到学校的机房上网,认为这样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16位同学愿意到网吧,因为“更自由”。

    这次调查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思索:

    思考之一:科技大潮风起云涌,上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偏僻闭塞的农村小镇有这么高的上网率就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的无限空间及平等性弥补了农村学生信息量不足的缺点,缩小了乡村与城市获取信息量的差距,有助于构建一个城市与乡村共同竞争的平台。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福音,对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应该鼓励农村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书本以外的多彩世界,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

    当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网络的弊端客观存在,如“不健康网站”、部分同学上网成瘾、荒废学业等问题。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待网络,这是摆在农村教育者面前的实际问题。在这次调查中其实已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上网学生中竟没有一名女同学,在许多老师的眼中,网吧如同“三室一厅”一样是“坏”孩子出入的地方,所以虽然有女同学希望了解网络,但由于周围的“人眼”、“人言”,很多女同学“望网却步”。实际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技术,如同驾驶汽车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汽车会导致一些交通事故而全盘否定驾驶技术。对待网络,我们需要的是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思考之二:转变教育方式,迎接挑战。

    目前,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开放,但学校仍然很封闭。农村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一切盯着学生的考分。学校教师、家长的严格管制,孕育着学生更大的叛逆。而互联网给青春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常常不能自拔地沉迷于网络中。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师的三令五申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力做法,只有学校、教师、家长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育内容,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出路,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另外,农村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求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工作方式,充分拓展德育空间,增添德育渠道,进一步充实德育内容。如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的出现给农村中学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思考、新的挑战,但更多的是新的机遇。我们必须知难而上,积极探索,追赶上时代的大潮。